略谈语文教案编写中讲授内容的取舍方法
作者:巢湖市居巢区烔炀中学 赵春霞 时间:2006/10/17 13:08: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84
那么,语文学科编写教案时对讲授内容应如何取舍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次要问题,穿针引线
每篇课文的讲授内容都有主次之分。编写教案时,主要问题必须突出,安排重点讲授,这是一条重要原则。但是,讲授不能只是“满堂灌”,应整体把握,设计若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次要问题设计时也不能简单将其忽略,应抓住它与主要问题的关系,设计一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理清次要问题与主要问题的关系,使讲授能快刀斩乱麻,要言不烦。例如,朱自清的《绿》第二段先记述梅雨亭,再细致描写雨瀑,实际上仅仅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周围环境,为第三段写“女儿绿”作陪衬,教学重点应是对“女儿绿”的赏析,因此,设计教案时,可从自然界不同的绿给人不同的感受入手,设计一问“‘女儿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绿’?”,直接切入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赏析“女儿绿”的描写特色,突出作者“追绿”、“喻绿”、“比绿”、“想绿”、“逗绿”的情感演绎过程;对内容繁冗的第二段,可抓住它与第三段的关系,只设计两问“为什么要安排第二段的描写?它对第三段‘女儿绿’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明白描写梅雨亭、梅雨瀑,是为了交代“问渠哪得‘绿’如许,为有‘瀑布’活水来”的因果联系,从而归纳出第二段环境描写的陪衬作用。问题设计突出了重点,删繁就简,教师讲授就会轻松,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听、说、读、写,就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效果自然明显。
二、列举典型,举一反三
有些课文,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多,精彩语段也较多。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先做好一项工作,即对“精彩的语段”归出不同类别,每个类别在设计中只举一、二例,课堂上只重点讲这一、二例;其他例子编出序号,交给学生课堂上或课下思考,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例如,《荷花淀》一文讲授内容就比较多,重点有三个:①用简洁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③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对这三个讲授重点,课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可举例,特别是①②点,编写教案时就不宜面面俱到,而应采用“列举典例,举一反三”法。首先,以以上讲授内容为纲。给课文“精彩语段”分类,每一项重点的讲授安排都要让学生先找出一、二例(体现其主动性),教师可在订正明确时交代文中其他同类例句,请学生课下思考理解。这样设计,课堂讲授内容的安排就会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疏密有致,教学能举一反三,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化程序,以练启讲
教学中不断变化讲授程序本身就是一个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好方法。有些课文,或文字内容多,或情节复杂,若按常规方法讲授,教学时间会很紧张,学生也易于厌倦。这时候,适当的变化就显得很必要。在《绿》文教案编写中,我采取了从后向前讲授的方法,先讲第四段(同时与第一段作比较),在学生对第四段中为何要多出个“不禁”产生疑问时,再不失时机地导入第三段对“女儿绿”的赏析,最后略讲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的陪衬作用,这种讲授的安排,主次突出,学生耳目一新,听课时情绪自然良好。再如编写《灌园叟晚逢仙女》一文教案,由于教学计划只安排了一课时,若按常规程序,先简介作者及背景,再交代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则不易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就可打破常规,变化程序,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可在课前完成),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写出本文故事梗概(100字左右),课堂上请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故事梗概,然后通过指导学生写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拟话本”的一般特点及课文主要情节,带出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样的设计,讲授内容取舍合理,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也突出了学生“写作训练与说话训练”的安排,更体现了自读课的教学特点。
四、“练习”为纲,不及其余
有些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本身就体现了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编写教案要充分利用。设计教案时可以突出预习或自读,然后以“思考练习题”作为教学的主线,编排讲授内容,对其它一般性问题略而不谈或交给学生课下处理,这样的设计,讲授内容取舍合理,既抓住了重难点,又检查了预习程度或自读效果,同时,简化了教学程序,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警察与赞美诗》一文,课后几道思考练习题就分别涉及了情节、主题、人物形象意义、小说结尾特点(欧•亭利式结尾)以及环境描写艺术效果。课文教学重点无所不包。编写教案时可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请学生对照思考练习题,逐点回答问题,教师则在订正明确答案时通过适当补充,解决教材中的各项主要讲授内容,一篇长文仅需一教时即可解决。
五、现代手段,表意于象
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是现代语文教学可以运用的有效手段。这些现代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一改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大,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可以将教师平时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编写《黄山记》一文教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纪录片《黄山风光》中的图像画面按险、绝、奇、怪分类,再按云海、奇松、怪石、温泉、摄身光分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的描写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减轻了教师讲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编写《威尼斯》一文教案,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威尼斯风光画片按水上之城、文化艺术之城来分类设计,教学时适时播放画面,不仅简化了讲授内容,更增强了课堂直观效果,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欣赏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的取舍,要力求科学合理。随之而来的教学设计要经常变化,常变才能常新,常新才会迸发语文教学激情,才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常新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真诚希望广大同行在编写教案中取舍讲授内容时,在“变化”上多动动点子,想想办法,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气,永远流淌时代活水。
附:各类方法适合篇目:
(此篇目系根据笔者教学体验拟定,仅供参考。)
一、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次要问题,穿针引线:《绿》、《灯》、《故都的秋》、《故乡的榕树》、《荷塘月色》、《风景谈》、《难老泉》、《明湖居听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碗阳春面》、《汉堡港的变奏》等。
二、列举典例,举一反三:《荷花淀》、《风景谈》、《天山景物记》、《包身工》、《雷雨》等。
三、变化程序,以练启讲:《绿》、《灌园叟晚逢仙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项链》、《群英会蒋干中计》、《促织》等。
四、“练习”为纲,不及其余:《警察与赞美诗》、《药》、《祝福》、《长江三峡》、《阿Q正传》等。
五、现代手段,表意于象:《黄山记》、《威尼斯》、《内蒙访古》、《雷雨》、《屈原》、《过万重山漫想》、《汩罗行》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