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恨,所以爱——《春雨》解读

作者:丽水 应慈军  时间:2006/12/24 3:11: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56
  梁遇春先生是文坛上一颗闪亮却短暂的流星,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26年。
  梁遇春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却是文坛上颇有名气的青年才俊,曾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今译“伊利亚”,即英国十九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作品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著,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那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的《春雨》了,是他《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小册子的合集。作品以“快谈、纵谈、放谈”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
  《春雨》集子中有一篇题为《春雨》的文章,是赞咏春雨的。被编选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因为少有现成的解读文章可资参考,大多数教师采取了回避政策,惟恐说了误人子弟。我读过几遍,有些心得,有些体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谚语说“春雨贵如油”,但大多数人还是不那么喜欢春雨的。总觉得下雨天会让人有诸多不便,天色也被染得灰蒙蒙的,因而整个身心都跟着心烦意乱起來。 
  作者是歌赞春雨的,“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虽然爱濛濛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绵绵’罢”,无论是细雨,还是急雨,梁先生都喜欢着,热爱着。
  文章第一段开头,梁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晴朗的骄阳那令人厌恶的样子明显地比对着。于是“悲惨的地球”忽然遇上了晴天“欣欢的气象”,便凸现了宇宙中那“白痴成分”;一些喜爱春光的人們,利用朗朗晴日到公园大街、名胜地方休闲,竟是“得意忘形”地把自己“弄到变成为四不像”。 以夸饰的手法把晴朗的骄阳贬得一文不值,借此烘托对春雨的钟爱。
  接着梁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的理由。首先,梁先生所喜爱的“春雨”厌富济贫。他将人世间的穷富与天气的阴晴相合互对,先描摹“沾沾自喜”的财主因“阴霾密布”与“急雨滂沱”而苦闷的样子,他们不能如晴天那般盛气凌人,趾高气扬;后叙写穷人受到慈母般的雨水滋润,“穹苍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显现了“雨水”的伟大,慈悲与爱憎! 
  春雨有着正义感,也有着动人的力量。默坐斗室,一切的不如意在倾听滴沥、仰观雨云的过程中成了美好,也就是“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 “最难风雨故人来”,“风雨”让人有了人世间有可爱温情感觉的时空;为“风雨”中来的友人倒上一杯热茶,自己竟有了“放下屠刀”的一身轻松。历经“风雨”的千锤百炼, “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钢刀削铁如泥,人历经悲哀与磨难且气节不移也就能够战无不胜。梁先生笔下的春雨意象在这里似乎不仅仅是春雨了,而是有了人生社会“风雨”的意思了,有了“磨难”之类的象征意义了。
  梁先生接着说“‘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旅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历历在目的是已入黄土的竹马之交的身影,家中龙钟父老的步履,还有那老父那拐杖的影子,对家园的深深愁思,或许是他(她)不屈生活的精神支柱。   
  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作者用文学的语言告诉我们首先是要心存理想(惦记着花一般的家乡),“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而不动摇。同时要“能够忍受”“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如狂风中的老树“清瘦地站着”; 像春雨一样遮住阳光,滋润花草。这应该是我们的 “生活术”。
  这第一段,作家似在告诉我们:因为雨,财主也苦闷;因为雨,苦人受安抚;因为雨,痛苦变美丽;因为雨,人间见温情;我们忍受“雨”的洗礼,我们在“雨”中坚强。
  这第一段,作家似在告诉我们:不管是自然界的雨还是个人经历以及中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爱你,春雨!
  这第一段,字里行间含蓄着作家的情绪:愤不平之社会,恨气盛之财主,怜悲哀之怨者,歌坚忍之“征人”。
  “人雨交融”应该是第二段文字表达的基本特点了。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作者用“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跟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仰观天上的白云”的禅例来说明 “性急”和“耐心”是两种不相矛盾的心境。于是他爱细雨也爱急雨。 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把整个世界洗得干干净净。这急急的春雨如流水般自高山倾泻而下,也跃进了心谷之中。刹时,便漂走了人世哀乐,焦躁、倦怠的心境也因此得到“涅槃的妙悟”。读来禅味十足,哲思深刻。
  最后,作者在第三段中坦诚了自己对“春雨缠绵”的深刻认同。以为“春雨缠绵”是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象征。梁先生总觉得冥想春雨、置身于怅惘之中,也能够纾放心內的悲哀情绪,或在爱恨矛盾的情结里,有暂止抚慰之效。梦幻与现实,在行文的起承转合间穿梭徘徊。       
  作者哪里是在写春雨,分明是在抒写人生:人生是春雨,它不可捉摸;悲哀是春雨,它绵绵不断;悲哀人生,人生悲哀。悲哀情绪影随着梁先生。傅光明先生在《悠然梁遇春》中说:“没谁来到世间而体味不到人生的种种悲哀,却非所有人都懂得这悲哀对人生的价值。”梁先生深味着悲哀,探究着悲哀的价值:历经悲哀,就有摆脱悲哀的欲望,“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
  “我会爱凝恨也似的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吧。”这是文章的结句。“这种的心境”自然是“凝恨”了。 “恨”什么呢?综观全文,悲惨的地球,盛气凌人的财主,哀怨的人世,残酷的异地的人们,焦躁、倦怠、无可奈何、怅惘的自己,都是他以为恨的。
  很显然,这当时的状况下,作者是没有力量能消除这些“凝恨”的,于是,他苦闷郁闷,他哀愁怅惘,他希望有一种能消除“恨”的力量。于是,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春雨”这个意象上,春雨也就成了他消恨的一件物事。
  我们从文中似乎隐约可见消恨之办法:如缠绵的雨般的释放;如急雨般的洗去,漂走;如细雨般的抗拒欺压,施恩经历哀怨的人们。
  春雨是一种消除“恨”的力量的象征。
  梁遇春希望有这种力量存在,但是他却没有能来得及看到这种力量便匆匆走完他的人生。
  作者运用联想和象征的手法,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绪:爱春雨,是因为是世上有太多可“恨”的人事;爱春雨,是因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和郁闷;爱“春雨”是因为它能给“花草”以滋润,它能给人以磨难的历练;它能给大地以本来面目,它能给人以一种解脱的愉悦;他深爱着春雨般的人生。     
  青年文人的《春雨》实在不是一篇无病呻吟的文章。虽然时而春雨时而人生之“雨”的让人觉得不太好懂,文味也凄楚还带有点禅味,但没有一处不是真情的表白。这是写春雨的散文,更是探究“春雨”意义,探究“悲哀”价值的心灵表白。
  只有极度热爱生命的人才会如此穷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会因为不得答案而痛苦莫名 。作者说:“哪里有雨,哪里就有对生活的依恋。”春雨,是作者的最爱,这凄清滴沥的雨声,似在倾诉,倾诉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
  春雨是磨难,春雨是希望,春雨更是力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