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教的春雨中汲取营养——教师专业化发展高级研修班随笔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11 19:01: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15
  11月25日26日两天的学习,聆听教育名师的报告和展示课。名师精彩的演讲、新颖的课堂,激扬文字、高雅谈吐,慷慨激昂的呼吁呐喊,让我大开眼界,别有洞天。我始终保持亢奋的精神状态。朱永新、王松舟、韩军、苏静等他们是当今教育的真正思想者,他们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主张,像明灯照亮了我在迷茫中前行的路。
  特别是主角苏静老师。一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苏静;一个“善于深情演绎理想课堂的”的苏静;一个“喜欢和孩子心灵共舞”的苏静;一个“能够独特处理教材(课文感怀诗)”的苏静;一个“诗意让教学美丽无比”的苏静;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静。“魅力诗词,快乐古典”让我真切感受到:苏静是新时代站在古典诗词上的舞蹈者。
  名师风采启示一:加强个人素养,苦练内功
  苏静老师既教大学生又教小学生。她灵活多变驾驭课堂的能力、广博的知识视野、细腻富有激情的语言,是她个人深厚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人格魅力。
  教育改革后浪推前浪,代代皆有才人出。以前听过教育家魏书生的报告和授课,阅读观看过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教育名师的著述、录象课。许多同事说:这些大师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不容易仿效做到啊!究其因,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大师有着共同特点:每个人都有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思维、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把握课堂的高超技巧,特别是凌驾于教材之上(不受教材限制,不是单纯为教材而教教材,而是联系生活、人生的拓展延伸)创造性处理教材(课文)的能力,让人望尘莫及。
  对比自己,除了肤浅、笨拙、死板,就是寡陋和自愧。
  大家风范炉火纯青、光芒四射,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付出了我们想象不到辛苦代价。苦练内功、修养个人是当务之急,边教边学,不断丰富积累,开拓视野。学百家之长补己之短,自成一家。执着不懈,才能走近苏静等名师的境界。用心灵育人,方能结出硕果。
  名师风采启示二: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累
  新课标强调:课文既是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又是拓展阅读、扩大见闻、丰富积累、参与实践、启发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的切入点。——这里强调了积累。
  名师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体现的还是积累。
  古人更为注重积累。荀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贾兰坡言:“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鲁迅先生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陶宗仪积叶成书、蒲松龄积累素材等故事家喻户晓。
  苏静老师的“魅力诗词,快乐古典”教学更印证了积累的重要。苏静老师利用双休日(周六、周日)前后共计九次时间对经区实验小学三、四年级的共30个孩子进行了古典诗词的教学。孩子们经历了从认知、聆听、赏析到巩固(记忆)、积累、提高的过程。对孩子们而言,最后的现场课堂展示实在一次质的“飞跃”。
  苏静老师的展示课,可以说是在两个多月当中让孩子们“漫游”了一卷“中国古代文学史”。内容涉及到祭祀、上古神话、离骚、诸子百家、对联、广告、风景名胜等等。这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呀。
  可见,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许多目标任务,一般不是一朝一夕、两天三天、或是两三个月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
  审视当前教育。应试教育要成绩,素质教育培养能力。我们要考试,考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不能走极端。我们可以学习苏静老师利用班报开辟的专栏“每日一诗”,让学生定期积累,也可穿插在平日教学过程中集中上一些“专题”课,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积累。
  从古人到今天的苏静,他们所言、所作,都是我们学习的表率。正像苏静讲的“我不关注你的过去,只关注你的今天和未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考试的内容教给学生,不考试的内容也要教给学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健康的成长发展。
  名师风采启示三:做教学的有心人,才能成长为有特色的教师
  苏静老师的又一亮点:“课文--感怀诗记录全程美丽”。她例举教授小学五年级的课文《小站》后,发现一名学生(仇鑫)在作业纸的背面用诗写下了学习此文后的心得。如下:“今天来小镇,山色映春光。人少温馨在,留恋不想回。”苏静老师受该学生做法的启发,利用课堂最后环节引导学生写课文感怀诗成了她教学的一大风格。她说;“所学课文,不管爱的要命,还是恨的要死,都要写出你的感受来”(用诗)。
  对比自己的教学,结束一篇课文,也没忘记让学生谈谈学后的收获体会,但自己的所做总欠缺一步,差一个层次。细细想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都想一试身手,比比谁写的好、写的高雅(那就是诗人了,有一种成就感);既培养了写诗的兴趣,有培养了动手动口的能力。看了苏静老师所教孩子们的习作(课文感怀诗;资料略)令人惊喜不已,拍手叫好!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播种心思,收获惊喜!
  阅读当代许多教育前辈的著述,品读他们的教育思想。许多名师、优秀教师之所以卓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能创造性、有个性的处理教材(文本),他们都善于用一颗纤细的心灵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琢磨研究教材(文本)。因此,他们才有独特的发现。
  做教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得到生活送给你的意想不到的馈赠。
  名师风采启示四:自编教材,上“归类”课
  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或是学生需要丰富积累开阔眼界之处,教师应自编教材,上一些像苏静老师所讲授的“归类”课(或者说“专题”课)
  例1、结合节日学习一类作品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选取一类精品美文,结合节日集中学习,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做法之—。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节前或节后我们把写母亲的许多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分类编辑成册或打印讲义,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完成。在阅读品评课上赏析。从古至今写母亲颂母爱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山东诗人桑恒昌的力作说:母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起母亲总有唱不完的歌,也有流不完的泪……;当代哲理诗人汪国真的《母亲的爱》、残疾人作家史铁 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康乃馨的节日》等等。拓展阅读,让学生解读母亲、解读母爱,让学生在诵读中扩大见闻,在感悟中陶冶升华自己。这是—个震撼人心的话题。有不同经历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奉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提起母亲有的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的人脸上淌满了泪水……这些感人的作品真正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的作用。我们还举行了“谈自己的母亲”活动,“颂母亲诗朗诵”活动,“我打算为母亲做点什么”(提示:捶—捶背、洗一次脚)等的实践课,要求写心得笔记。
  这样做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在认识上是深层次的,在行为上更值得赞许。有的家长惊喜地告诉老师:我家孩子(学生)好象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回家后主动帮我们(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也不惹我们生气,又勤快学习又刻苦。这样的教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灵魂。这是始料不及的,又是令人欣慰的。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学生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语文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就是去充实学生那空寞纯洁的心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一定要让学生去考取满分, 但我们必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有良知的人。
  2、寓言的阅读、写作教学。
  看到学生不喜欢寓言,有的作品看不懂。可选几篇学生已学过的和2—3篇未学过的寓言篇目,利用4—5课时进行阅读、写作的导练活动。步骤(略)。
  在诗教的洗礼中,我擦亮了眼睛;在诗教的一场春雨中,我获取了能量和信心。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我将不遗余力地把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诗词瑰宝,不断发扬光大,渗透、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