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自主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4 22:33: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这种新理论的确立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表达发展规律,过于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的提出,给了作文教学以广阔的空间。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语言储备,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作文时的心理因素等,我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从如何消除学生障碍心理,做到自主表达和珍视主观感受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走进课文,激发作文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写作的灵魂,更是写作的动力。一个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难的中学生,无论如何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作文情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首先重视和做好的,而情感具有情境性,作文教学要努力创设作文情境,而情感具有情境性,作文教学要努力创设作文情境,在情境中作文。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障碍心理,做到“言为心声”。我将作文与课文阅读教学紧密相联。比如在教读朱自清《背影》时,我就对学生们说父爱如山,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往往浓缩于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句话中,只是我们对这种特别的爱熟视无睹,没有领悟。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文章后,对父爱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纷纷站起来向我讲述他们和父亲的故事。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拟好标题,如“父亲的手”、“父亲的眼睛”、“父亲的背影”、“父亲的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父亲的形象。当时我班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子是这样写的:
  “我的父亲是个工人,一直以来我觉得爸爸是一个不容易靠近的人,甚至觉得他不在乎我似的。
  有一天晚上,父亲依旧很晚才回来。我朦胧地睡着了,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进来,我不由得哆嗦了一下,而被子早已被我扔到一边去了,我也懒得去找。朦胧间,一个拖着沉重而疲惫步子的人走进我房间,硕大的影子从我身边晃过,他轻轻地拿起我脚边的被子,打开它,小心翼翼地盖在我身上,生怕会惊醒了我似的,犹如呵护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接着,他走到窗户旁,小心地把窗户关上……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心里荡漾起一丝丝感动。
  以后的每个晚上,寒风再起,我已不再感到寒冷和孤寂,因为总有一个高大的背影默默的守护着我。
  或许我已长大了,倘若有机会的话,父亲,让我为您盖被子……
  到了初一下学期以后,学生的思想就逐渐进入了闭塞时期,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富有哲理,如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就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作者的这些感慨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于是课后我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联系课文写作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创设情感激发点。
  二、不拘一格,引导自主表达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运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第二次飞跃是“概括——运用”,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方面,我进行了一点尝试:即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活泼点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这尝试是缘于2004年下期,我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第一次作文课时,我按照以往的惯例先理论指导后布置一个作文话题,要求学生们限时完成。然后我就坐在讲台上看作业,大约20分钟后,我抬起头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同学要么手托脑袋,要么口咬钢笔,要么干脆趴在桌子上,作文本上居然未写一个字。于是我走下讲台低声询问他们原因,他们告诉我没东西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看到作文就头疼。此时,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作文水平不但不能提高,要写出一两篇佳作就更是泡影。正当我为此事苦恼时,语文组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循环日记。我心头一亮,决定改变以前一学期8篇作文任务的模式, “改用”循环日记的形式。于是确定每6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一位同学在本子上写一篇文章,6位同学共同确定这一周内作文的主题,小组长写第一篇,接下来的组员既可以接着组长的作文内容写,也可以点评、修改前一篇文章。这样,一周下来日记本在组内成员之间不断循环,每位同学只写一篇文章却可以读到5篇文章,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读的东西多了,他们也感觉到有话可写,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看到同学们写作的热情逐渐高涨,我趁热打铁,要6人小组长每周从每位同学的循环日记中摘选好的句子、文段汇集起来,利用星期二第七课阅读课在班上大声的朗读:
  “披着黑色的甲,神气地挺着两只螯,两条长长的触须一抖一抖的,真像古代身着武装的将军。这就是我的小黑虾”   ——左亚雄《虾》
  “‘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饶天柱《手比头高》
  “凡上过初中的人,没有谁能忘记那段生活。初中生活如云:理想、追求、品行在变幻中确定,当然不乏挫败的苦恼、早熟的困惑。在人生观上,我不苟同所谓的“错了我也不悔过”,我不欣赏所谓的“永不回头”。时常回眸已逝的生活,从旧我的踪影里寻觅一些经验教训。当今天再度回首时,我终于知道:那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播种的季节,那是一段需要把希望和梦幻融进汗水的岁月。在那段生活中,我得到了也失去了许多……”
  ——李少博《初中生活回眸》
  一期下来,几乎每位同学的文章都在班上朗读过,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我的肯定与鼓励。这种自主表达,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既满足了作文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不仅将笔触面对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延伸。“一根鱼刺”、“一次竞选”、“一盘棋局”、“一场球赛”、“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用情感体验生活,他们成为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较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三、因势利导,实现自主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作文的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作文指导的延续和深入。教师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活学生写好作文,不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生自主的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我创设氛围,讲一些“文从改出”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的故事,欧阳修修改《醉翁亭记》第一句的掌故,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传说……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后教师“下水示范”,通过典型评讲让学生直接感知老师批改过程,并引导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自改后的效果,明白从何处着手,怎样修改,用什么符号修改等。
  例如,有位同学写《那让我永远难忘的一幕》开头是这样的:
  “星期天中午放学回家,背着书包冲到街上,街上一片繁忙的景象,车辆行人很多。我边走边看周围的一切,很想轻松一周学习后的紧张气氛。自己正感觉自由自在时,眼前突然出现了害怕的一幕,一个中年妇女横过马路,被一辆行驶快速的汽车猛撞一下,只见这位妇滚了两滚,瘫在地上,额上直流鲜血……”
  他自改后,作文是这样写的:
  星期天中午放学后,我背着书包冲到街上。街上车辆行人很多,一片繁忙景象。我边走边看着周围的一切,很想放松放松一周学习后紧张心情。自己正感觉自由自在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心惊肉跳的场面:“一个横过马路的中年妇女,被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猛撞了一下,只见这位妇滚了两滚,瘫在地上,额上直流鲜血……”
  通过修改,这篇文章就文从字顺了许多。
  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评改方式的多样性:有时让学生自读自改,有时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改,有时全班示范评改,有时评选评改能手,为全班同学评改。注意及时交流体会,总结修改方法,对每一处成功的修改,都及时鼓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
  当然,我还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性劳动,多采取鼓励性评语,为他们的成功喝彩。学生从评语中看到他们自己的成就,才会更加发愤学习。教师也只有将自己的情感化作热情的批语,不断鼓励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日益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自始至终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情感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中来,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