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投入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重新培养中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6 12:51: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56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得怎么样,作文水平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然而,在一般普通高级中学任教,所面对的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重点中学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的差距就更大。例如在高一的第一节写作课上,试着问同学们是否爱好写作,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害怕作文,不爱写作。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时地表现出对作文的厌倦、害怕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从小学已开始生成。记得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时,看到她家的小孩对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写作要求冥思苦想,最后不声响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哭。细问之下得知,老师要求选取某广场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广场中人们的生活情景。小孩想来想去也写不到两百字。“动静结合”加“形象生动”这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实在太难了,小学生连什么是动静结合也没有弄清楚怎么会写呢?更不用说形象生动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被作文吓怕了,这就直接影响他们在初中、高中学习语文上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写作文。
  要改变他们对作文的厌倦、害怕心理,提高写作文的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唤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如果写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次学习作业,不是一件说假话的苦差,而是一次展示个人才能和个性的机会,他们的主动性会截然不同。为何老师在改作文时都发现学生所写的作文实际上是在编一番假话,缺乏真情实感?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活体验实在太少了,没东西可以联系,那只好编假话。连学生也直言不讳:“作文,作文,就是‘作’出来的嘛!”现在的学生和他们父辈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对大自然的认识少而又少;也没有多少流汗劳动的机会,对生活的甜酸苦辣体会不深。即便有也只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只言片语。没有真实的接触,他们的生活就少了许多该有的色彩和乐趣,代替的是电视上卡通故事或明星风范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叫他们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因此我觉得现在在教学生写作文时不能单停留在教写法上,还应包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实践、接触、体验,将学与用结合在起来才行。要让实践、接触、体验来唤回他们对写作文的兴趣,改变原先那种写假话的习惯。
  我在一般普通高级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已有3年多了,我努力实践着兴趣引导学习,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自主、投入,把学生从应付、甚至害怕写作的思想转变到爱好写作上来,作了一些尝试,具体作法如下:
  一、让学生在真实接触中得到真情实感
  要改变学生作文中那种凭空想象或模仿写出一些感情不真实、不自然的作文的现象,就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生活、对事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细心观察,从中得到实际感受再开始构思作文。例如在中学阶段应特别重视观察训练,引导学生按照事物的规律细心观察、研究事物,同时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记下来。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主动积累体验,养成习惯。这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进步和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我在让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花”这篇作文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种花,要求从花到叶到梗直至每一个细致的部位都要细心观察清楚,记录清楚后,再与同桌交换花来观察,然后互相交流,进行比较。这样就在得到对事物较具体的认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留意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解决疑问。在有了第一次认识后进行第二步工作:联想。将眼前的事物和相关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三想想”:想想童年、过去、朋友、同学、亲人、老师等;想想自己曾经看过的书、诗歌或文章;想想以前老师介绍过的优秀作品或同学的好作文,看看有无与眼前事物相关的东西。比较、整理后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将这些写成片断。
  二、学生在课堂上口头介绍自己在真实接触下的所得所感
  学生可以准备图片,或自制的投影片,或借助自己的某种方法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收获。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之余也可以细心聆听别人的收获,从中又得到了新的体会。
  以上两项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研究的习惯,有助于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完成这两项活动后,学生再动手写成文章,这时他们就不怕没有东西可写,也不怕没有感情可抒发了。老师批改作文时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好作文,只看重看看学生态度是否认真,观察是否细致,有无收获某种感受,文章语句是不是流畅,意思有没有表达清楚即可。
  三、注重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养成积累词语和好句、名句的习惯。此外,语文课堂中结合所学课文随机练写小作文
  具体做法: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词语、好句、名句。收集的渠道有多种,例如报刊杂志、广告、课文、各科专有名词、各种传播媒体等。把一周收集的词语和好句写在摘录本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一过程可以渐渐训练出学生自觉积累词语和关注生活的习惯。再者,结合单元教学让学生多做仿写练习或即兴练笔。即找出单元中写景或写事较好的文章片断,在学习课文期间就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对自己曾经写过的作文的片断进行修改、仿写。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模仿练习《荷塘月色》中的写作技巧,对先前所写的《我喜欢的一种花》这篇作文其中的片段进行修改、仿写。不少学生修改润色后的文章都较原先的生动、形象多了,或抓住每天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即兴练笔。例如我在教《故都的秋》时,特别强调故都的秋是作者郁达夫心灵之秋的折射,其后让学生从内心出发写一段《我心中的秋》,那时正好是秋天,学生很容易就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秋。过后不久冬天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来临,天气很冷。我抓紧时机让学生写一段《家乡之冬》,学生就在瑟瑟缩缩中写下了自己的深刻感受。当堂评点,学生收获良多,认识了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内心世界真实的一刻。学以致用,学生在不断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熟悉了多种写作技巧,这样就可以解决了老师纯理论、纯方法,学生不知如何操作的问题,写作文的难度又减低了。
  四、给学生展示才能和个性的舞台
  1、可以利用学生的优越感心理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合单元教学,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途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到各种语感或优秀的文句,就如古语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具体做法:将单元的散文和诗歌分任务到各个小组,而且每个小组也分清楚朗读任务:领读、二人读、齐读。(普通话好的,读得有感情的同学领读或二人读,较差的则齐读,如果水平提高了也可以升级领读或二人读)课前作好准备,在讲课时就让读得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朗读,甚至把他们的朗读过程录下来拿到不同的班中交流。这样被选中的学生就会产生优越感,对朗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越读越专注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不少语感和优秀的句子。写作文时对所学过的优秀语句加以引用,文章也就生色不少。
  2、利用课前的演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思辩的能力,锻炼口才,积累写作素材。
  课前的演讲要求学生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带同学一起欣赏自己最喜欢的诗文。
  3、利用班级日记和班刊为学生提供发表文章的场地。
  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值日,值日同学把当天班上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其它同学有所感也可畅所欲言,拿笔抒怀。
  把学生每周每月写得好的文章编成班刊,在班内班际交流,这样学生对写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这其实也是学生的优越感心理在起作用。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展现自己的个性,即使有些较内向的学生也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公开表现,有些喜欢默默地、较含蓄地表现。利用好学生这种心理加以引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才能,而又得到他人的肯定之后,他自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努力地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
  因此要改变学生写作文的厌倦和作假的心理,老师就要改变那种一蹴而就的心理,改革原来那种单纯的“理论指导+成文”的教学模式,把作文融入单元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去,分成多个步骤有目的地训练好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表达功底就会写出好作文。这样,对学生而言作文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次集研究、讨论、展示个性于一体的有趣活动,成为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就用怕写作文,更不会死坐在桌子前抱头苦想,抠尽脑汁编假话,写出空洞、生硬的文章来应付老师。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写作教学由老师主体演变成为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活,发现、收集素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教学转变成一种兴趣培养,能力培养。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成长,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收获。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在省市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中,每次都能获奖,累计达近百人次获奖。学生的成绩受到肯定,也就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写作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