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该如何有效结合?

作者:马新民  时间:2006/12/30 20:55: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62
  宋代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之路,因此,读写结合,当然应该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对这一理念做形而上的理解,形而下的操作,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匆忙仿写,“读”的储备不够。朱光潜在谈到自己学国文的体会时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熟读”是“浸润”,但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读书往往是匆匆而过草草收场,文本中的“骨力”“神韵”根本还未能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就在浮光掠影的阅读基础上开始了模仿写作,结果只在皮毛上求形似,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提高意义不大,又占用了宝贵的读书时间,阅读与写作不仅未能相互促进反而两败俱伤。
  误区二:寻章摘句,整体感知不足。由于教学时间实际的限制,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的“写”一般不可能是完整的文章训练,于是文本段落或句子的仿写成了很多课堂的自然选择,应该说,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形成惯性形成模式,语文课就会成为寻章摘句的游戏,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在读书、感知,不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而是千方百计地孤立地在文中寻美点、找美句。这样的一种读写结合法,难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难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整体架构能力
  误区三:随意结合,目标游移不定。我个人认为,中学写作教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目标的模糊和游移。教师不清楚学生终身发展最需要的基本写作能力是什么,反映在读写结合上,就是读到什么模仿什么,结果耗散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实际上,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学习的层次的分类来看,课本选文大多为精粹语言与目标语言,是远远高于中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精品语言,它们是为学生奠定文化精神与语言神韵根底的,是学生难以直接仿效的,而且,就学生的终身的需要来看,正如叶圣陶所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大量的课本选文的文学的高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的。因此,读写结合“读”的应该是相当或略高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伙伴语言”,“写”的应该是平实地、有效地表达的东西,应该是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描述自己的生活的东西。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我们今天的“读写结合”应该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走出急功近利浮躁片面的误区,从而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