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危及教育公平

作者:徐光木  时间:2007/1/2 11:33:07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184
  然而,如何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户,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何建立监督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效益和确保公平公正,如何克服根深蒂固的部门利益?等等。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鲶鱼理论中找到答案。鲶鱼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由于沙丁鱼只有活鱼才鲜嫩可口,所以渔民出海捕捞到的沙丁鱼,如果抵港时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但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里,当他回到岸边打开船舱时,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渔夫马上发现,这是先前掉进去的鲶鱼的功劳。原来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窜,把整舱鱼扰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保证了沙丁鱼被活蹦乱跳地运进了渔港。后来,渔夫受到启发,每次都会在沙丁鱼的鱼舱中放几条鲶鱼,这样每次都能把鱼鲜活地运回海岸。
  如果组织、系统内部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唯利是从,那么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让“沙丁鱼”们感到危机重重,从而为了生存而运动起来。以教职工子弟享受招生优惠政策为例,必须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块规事件的查处力度,最终才能起到正面示范的效果,使得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建立严密机制,防止有隙可乘。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后,英政府立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准备派人去开发,但由于当时英国人口资源有限,决定派一些犯人去开发,因而建立了从英国本土运送一个犯人到澳洲给船长多少钱的机制。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船长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像运牲口一样一条船运载比额定数多出几倍的犯人,不给淡水喝,不给饭吃,不少犯人在路上就饿死、病死了。英政府一看这样不行,马上对船长们进行教育,没有效果,又派官员上船监督,结果官员不是被收买就是被杀害扔到大海。眼看用犯人开发澳洲的计划要泡汤了,有人提出,把机制改一改,改成把犯人运送上岸并经体检合格后再给钱,结果彻底改变了状况。运送时不仅不需要监督,而且船长对犯人照顾得非常好,给吃饱饭,有病就给治疗。这个例子说明,光有制度不够,还要求制度科学严密。建立制度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就拿运送犯人来说,运到澳洲去开发是目的,而不只是将犯人运离英国本土。
  二是严格执行规定,防止禁如虚设。模范地执行,不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法规不能随意变通,有些稍作修正可能就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如美国 "麦当劳"快餐店有一条店规:"凡是当天卖不出去的食品都要当垃圾倒掉。"一天,一个设在中国的"麦当劳"分店晚上临关门前还剩很多食品,中方经理感到倒掉太可惜了,就向美方经理建议,将剩下的食品半价卖给本店员工,他说:"这样不仅避免了浪费,还给员工增添了福利,店里也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三得。"但美方经理坚决不同意,美方经理说:"如果今天员工可以从卖剩的食品中得到好处,那么明天大家就会希望剩得更多,这样下去企业没有不垮的道理"。
  三是严肃处理违规,防止养痈遗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执法的基本准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推崇的一种正确理念,在现实司法执法实践中必须坚决贯彻。对于触犯法规的要一视同仁,严肃处理,不能因特殊人物而网开一面,迁就照顾;也不能因普通人而降低标准,放之任之。违反规定不处理,法规就会失去威严,最终法不责众。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低分录取并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福利,如果说石油、电力等部门烧气不要钱,用电不要钱破坏的是社会分配制度的话,那么教职工所独享的录取优惠政策破坏的则是教育公平,而后者与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维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曾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然,这并不等于是在说石油、电力等部门的部门福利就没有根除的必要,而是在把社会公平当作核心价值的今天,包括教职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当作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向社会公平的反面看齐。由此可见,为铲断破窗效应危及社会公平的恶性循环链,我们就应当把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当作“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从危害教育公平的种种现象入手,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