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分析评价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8 16:03: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19
根据考纲“稳中有变”的原则,今年的“变”,也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比较有特点的题是12题诗歌阅读。较往年比较,考查的角度有点变化,试题设置上,也增加了一些难度。具体表现在,明确考查了诗歌的层次结构,所问问题答案不是那么明显,必须对原诗进行认真的阅读与理解,才可得出自己的看法,进而给予解答。如果还是按照往年或个别老师所教的那种不管什么观点,一律先答“同意”的方法,势必难以得满分。从中可以看出,就更突出了对原文内涵的理解和考核。第二,13题名篇名句的背诵,也稍有改变,今年的背诵不是简单几句的填空,而成了整段文章与文意的默写,难度虽然不大,都是我们常见过或学过的,却不能有一字的差错,你必须把整篇(段)文章学过、背下来才可得分。由此看来,往日那种靠短时间内突击的复习方法已不能取胜了。第三,18题是填关联词,这种题型多年没有考了,今年出来,其用意很明显,通过对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考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性的学习。这也是学习语文中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很有必要进行考查。而且这种考查的方法与往年的那种近义词的辨析难度要大一些,答案还不是唯一的,故得分也就不易了。但这种方法考查的却是真能力,胡碰瞎猜不管用的。
再者就是19题的压缩题,较以往的简单压缩稍有不同的是,它旁边还给了一个二胡的简图,这就使得考生有了另一个较为直观的参考内容,并配以相关的文字,有抽象,有具体,二者结合起来,可更完整准确地提炼出相关的信息。还有一题是20题的仿写,考查的是比喻与比拟两种修辞手法,要求从两个规定的词语里选取用一个进行仿写,所写三个句子都得有这两种手法,且在内容上还得有内在的联系。虽说形式为我们所熟悉,但思想与艺术方面却都比往年增加了一些难度,一看很简单,答好了却比较难,如果平时没有经过类似的训练,仅凭考场上一时的灵感突至,是很难得满分的。
最大的变动应是作文。主要是作文类型发生了变化,由往年的话题作文变成了“话意作文”(笔者自定),即只提供一个材料,然后让你根据材料的理解,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自主立意,确定文体,自定题目作文,但不允许脱离材料的有关含意。这就与早些年那种必须抓住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行写作的材料作文、近年来我们大家司空见惯,流行很盛的话题作文及去年个别省市出现的命题作文都不太一样,角度更多,范围更广,可写内容更丰富了,也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更大限度地考查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为考生提供了更可发挥他们特长与才华的广大空间,也可更有效地考查出学生语文方面的素养与写作能力。这种新的作文类型的出现,告诉我们,它也许就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类型的方向。它也正与笔者曾在阅太原市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时,给全市有关老师讲的那种文体相吻合,我们不可不给予特别的关注。
根据试题所给作文的材料及要求,我们主要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并立意:猎人的角度,孩子的角度,事情本身的角度。如:贪欲要不得,本领与生命,自己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狂妄自大与自以为是的恶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敢于尝试,无我无畏,经验的重要,东施效颦与自取灭亡,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等等。而无论立什么意,一定得与原材料有关,不能生编硬造。至于原材料内容,写作时,可用可不用。
本来,这是一则伊索寓言,但出题的人把它稍作处理,增加了后面孩子那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于是,整个材料的重点,中心及寓意也就发生了大的变化,我们也就不得不随之而放开思维,重新思考,作文时也就有了更宽泛的思考空间和写作内容。这一变化,是对近十年话题作文的一个超越,同时也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思维发展方面与特征。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大胆而必须且有实效的探索,很值得我们研究。
试卷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现代文艺文的阅读基本与往年没有啥大的变化,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以上所析,如有不妥,敬请各位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