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及表现
作者:慈溪市周巷中学 陈意科 时间:2007/2/9 16:04: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14
(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究其根源,是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产生了偏误。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即提高考试成绩。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常常随意延长上课时间,增加课时和作业,甚至违规创办作文辅导班、阅读训练班等。他们常常不去反思怎样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与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课堂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事实上,教学既可以发挥传授知识、促进发展的积极功能,也可能出现浪费时间、压抑发展的消极功能。45分钟的时间可能很有效,也可能被白白浪费掉。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便存在着时间消耗不合理,不注重区别对待学生心理兴奋时段和疲劳时段的现象:教师只是一味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跟读跟练,死记硬背,表面上,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很多,实际上,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很少,或几乎没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在语文班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受到了严重挑战,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虽然很多教师力图通过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丰富课堂,但由于只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轻视甚至无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应试,语言运用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低,写作能力欠缺。这种单一性的语文培养模式是语文教育生命力和活力的桎梏,否定了差别,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只能导致人才培养的僵化,从而造成了语文教学效能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都被固定在一个狭小的教室内,教师的任务只是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3]“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但由于有些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活动式”教学的理念、操作规程,且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再加上经验积累不够。[4]于是,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有的活动甚至变成了“活闹剧”。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四)去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语文教师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将语文教学等同于“图解”。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充斥整个课堂,以图像视听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