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育的困惑与反思
作者:武钢二中 杨凌 时间:2007/1/8 8:53: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46
笔者来自于最基层的语文教学一线。应该说,近年来,自己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围绕学习、实践新课改而展开,观摩和参与了一些新教法的实施,发现很多被推出的经典课例几乎都是按“感知——体会——探究——讨论——拓展”五步教学法来套,要不就是刻意地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由学生“胡言乱语”,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四、五年之久,新的语文教材也有了五、六种版本之多,但据我看来,在语文教学中这些现象的产生,深究其因,我想是因为在绝大多数语文工作者心目中,当代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文化品格,秉承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实际上依然还处于“欲说还羞的地步。我以为, 在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里,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意识形态而言,教育对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语言风格应该拥有自己更独立、更深刻、更明确的发言权。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从来就缺乏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这种浮躁反映到教材编写过程中,则集中表现为一种选文上的短视。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所经历的每一次变化,几乎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现象,曾被解释为保持教材的时代性。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回顾,便不难发现,当初许多最富时代性的作品,到后来,恰恰成了最反时代的糟粕,这到底是编辑家们的悲哀、还是受教育者的不幸?的确,教材要有时代性,但如果我们始终没有一个成熟的理念? 而一味在时事的漩涡中追风逐月,又怎么能够把握住时代的真谛呢?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之所以饱受非议,语文教材之所以朝订夕改,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解放思想,迅速确立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就
将错失最好的历史机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也提出了“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并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强化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哲学渊源和核心价值问题上总是闪烁其词,语焉不祥。这种缺乏灵魂主导的课程改革,不仅将新课改本身置于被异化和被消解的危险之中,而且将使教材编写者和施教者陷入茫然无措的尴尬境地。比如教材中有涉及到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像《七根火柴》,《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教师在教授时过多强调“牺牲精神”,而没考虑到人在面临种种复杂情况下的艰难抉择,可见在教者的内心,“人”这一哲学概念并不存在。其实,这种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在和平年代里,难道是“一代新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品格吗?何况从现代战争规则的角度出发,当你已经竭尽全力,并完全丧失武装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抵抗,保全生命。可惜,我们不仅没有生长新观念的土壤,甚至没有放弃旧观念的权利。我们总是拥有太多的无奈,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所说的一样:“改革过程中很多话是不能说透的,尤其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好多问题无法讨论。” 坦率的讲,现在有许多青年教师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站位前沿,当他们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曾寄希望于新课程的,但仅从教材改革一项来看,新课程远没有达到他们所企望的高度,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回到原点,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必须根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说明。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被定位在工具层面进行思考,对“人”的认识,也始终“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培养了按图施工的“建设者”和按部就班的“接班人”,却消解了具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所以,要恢复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从人本原点出发,对“人”进行启蒙。即“通过教育的引导,使人自己从奴化状态中摆脱出来、站立起来,从而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正是本真教育的内涵所在和绝对使命。”在这里,“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凡此种种,虽然应该并正在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意识,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稀有元素。今天突然要来选编这样的教材和宣讲这样的观念,不但缺少理想的素材,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听众。这样,难免就使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
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的本位上来,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对课堂的把握都该向受教育者传达”人”的意识与权利义务,这样才算是找到了教育的灵魂与哲学本位,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不致邯郸学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