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农村教师的欢乐与呻吟
作者:不详 时间:2007/2/25 21:04: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43
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是一名教育记者与基层教师的心灵对话:企业学校移交政府管理后,企业学校的四百多名退休教师却被留在了企业,只能享受职工待遇……从2001年到2004年的连续报道见证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鲁山的任宗毓、嵩县的赵松灵都是山村小学的代课教师,他们不计报酬地坚守在讲台上,把全部的身心和情感倾注给了山里的孩子。刘肖的连续报道用生活和情感的细节为我们描述了山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态。2002年,被老师称为“低工资”的工资按新标准发了下来。张宝同老师转干前是606元,现在却变成了502元;原本拿637元的郭书斌老师却只能拿到472元……于是,刘肖的追问又开始了,连续7次报道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乔克清是一位身体有残疾的山区女教师,刘肖用人物通讯的形式,在报纸上为她搞了一次特殊的“征婚”。《小乔老师的十二封来信》、《小乔老师的第十三封来信》以新闻的形式表现了一名记者和一位山区教师之间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刘肖关注的几乎都是偏远农村的教师。为什么?我多次和他一起出差,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4月去嵩县采访一心在山村办幼儿园的刘专玲、侯新民夫妇。在此之前,刘肖已经采访过他们了,并写了《一生只为一个梦》的通讯,而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们。采访结束后,侯新民老师带我们走进破旧的堂屋,从土墙上取下一个已经很破旧的备课本。那是他的日记本,他念了一段最近他写的一段日记。日记的原文给我的印象很深,大致是说,一个有正义感和良知的新闻记者与他们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给了他们夫妇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言辞至诚,感人肺腑。我当时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如果能给别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以精神上的力量,一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人,使更多的人感到了生命与历史的热度,相信正义、良知从来不会失守,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无穷力量。
在日益功利化的时代,在媒体从信息提供者走向资源整合者的今天,对于一名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教育记者而言,在谋划报纸的长远发展和繁忙的日常事务之余,还能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偏远农村的一线教师进行心灵对话,还亲自为他们代言,这足以看出一名记者的良知、责任和情怀。
有人说,做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很难,做一名有风格的记者更难,做一名有良知又有风格的记者难上加难。在我看来,刘肖做到了。
就风格而言,正如小乔老师所说:“很多次,学校新到一份《教育时报》,课间十分钟赶紧拿过来看。浏览到抢眼的标题,一股劲儿看下去,看着看着,觉得这文风、这味道是刘老师写的,回过头找作者的名字,果然是他。……他永远是在斩除荆棘、种植鲜花,他永远是在精耕细作、酿造花蜜。”
现在,“和谐”是个热词,大家都在谈论和谐社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的建设问题。有人说:“和”字有一个“口”,“谐”字有一个“言”,如果人人都有饭吃,都能自由地说话,这就是和谐。我想,有饭吃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人人都能有说话的地方和渠道。对于相对弱势的农村教师而言,《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里尽是他们的欢乐与呻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