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招考”进城 招出多少尴尬?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2/18 11:35:31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2142
2006年8月底,本该是中小学校处理完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的日子。然而,在地处乡村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高中,高三年级却正忙着将原有的9个教学班,紧急合并为7个,并从其他年级紧急调拨科任教师,以维持高三年级新学期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导致这次紧急合班的,正是几天前区教育局组织的农村教师进城工作招考。因为在这次招考中,该校高三年级的7名教师被城里的学校“明媒正娶”了。
9月24日,记者前往位于“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湖北省宜昌市,对这所今年一次性流失了11名骨干教师的农村学校,展开实地调查。
在这所远离城区的乡镇高中,记者看到:几位手持转学申请的家长在校长室前,低声议论教师的进城问题以及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担忧;在刚被合班的几个高三年级教室内,70多名学生将教室“填”得满满当当;几位年轻教师正聚在一起研究刚刚公开的进城招考的试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说,学校今年一次性考走了11位教师,“我只有平时抓紧时间做题,才能在明年招考中顺利通过,不然,学生和家长会认为留下来的都是业务差的教师”。
谈到刚刚结束的“进城考试”,这位教师说,以前进城的农村教师要么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但“我家在农村,亲戚朋友中没几个能摊上关系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这种招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此持有异议的教师虽然基本都认同进城考试的公正性,但有的认为,一次考试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的认为,进城教师大多是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如果大批骨干教师被城区“挖走”,就会影响农村学校的正常教学。
对于这次招考,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本次考试顺利进城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公平的“阳光”招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合理、有效的途径;那些未能考上的农村教师则认为,这种考试既伤了他们的自尊,也伤了农村学校的“元气”;当地教育局则更是觉得委屈,本来是一个进步的举措,却遭到质疑和责难,“这大大挫伤了我们改革的热情”!
那么,这次农村教师进城工作的公开招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何会招致争议?
一所农村学校的紧急合班
地处长江中、上游交汇处的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地形复杂,既有山地、丘陵,也有河谷。全区下设12个乡镇(街道),总人口约52万。其中,农村人口约占78%。全区现有三峡、小溪塔、东湖等4所高中,但创办最早的鸦鹊岭高中,是唯一一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
虽然鸦鹊岭高中建校时间最长,但因位于距城区43公里的鸦鹊岭镇,所以少有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愿“下嫁”于此。而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都得依赖自身的“造血功能”:每年调走或退休几位教师,学校就只得从初中抽调几名骨干教师,然后再按自己的“师徒结对”模式,进行为期3至5年的培养,使之尽快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但是,在当前整个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农村学校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压力:与城区学校相比,在教学软硬件设施上,相去甚远。因此,根本无法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按照当地教育局的“划片招生”原则,鸦鹊岭高中每年的招生对象是,鸦鹊岭和龙泉两个镇的初中毕业生。若以全区平均60%的普高升学率计算,在今年两个镇的2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中,达到普高分数线的学生应有1200多人。剔除省级示范高中的三峡高中在两镇每年招录200多名“尖子生”后,理论上,鸦鹊岭高中还有近千名潜在生源。
但该校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校有1800多名学生,当年招生750人;2005年招生人数降至530人;目前学校在校生1241人,今年招生人数减至263人。3年间,该校在校生不仅减少了600人,招生人数逐年呈倍数下降趋势,而且每年还有近200名学生转入城区高中!
就在本学期开学前夕,该校高二、高三的100多名学生已转入城区学习,其中30多名学生还转出了学籍。
我们再来看看任课教师。就在新学期开学的8月30日,当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上课时,学校突然告知他们:这学期全校有11位教师正式调入城区。其中,7位是高三教师。对此,学校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将高三年级重新编班,压缩班级数目!
原本只有85名专职教师的鸦鹊岭高中,一次调走了11位。这就相当于该校每8位教师中就有一位进了城!
为了及时补上空缺,确保毕业年级的教学质量,学校当即决定从高一、高二年级紧急调拨骨干教师。可当时正值暑假,其他年级教师大多还在度假,有的甚至还在家农忙,要想及时通知到这些拟抽调的教师,并非易事。
经过一阵紧张忙乱,高三年级总算恢复了平静。而这次紧急大调整的结果是,高三年级由原来的9个班合并为7个!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也由原来的平均63人增至81人!与此同时,高一、高二的3名教师补充到了高三。而为了“回填”低年级的师资,学校又设法从附近初中“挖”进了6名教师。“合班风波”虽在慌乱中平息了,但是,此次风波到底是如何引发的呢?
一纸褒贬不一的“招考令”
原来,在今年8月15日,夷陵区教育局向各下属单位发布了《关于2006年对拟调城区的教师实行公开考试的公告》,并公布了23所城区中小学70个教学岗位的需求信息。《公告》开宗明义地写着:“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推进教师调配工作,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对2006年拟调进城区的教师实行公开考试。”
《公告》规定,凡申请调入城区学校的教师须在8月25日至26日报名,28日参加统一组织的选拔考试,然后根据考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考试结束的当天下午,一张“2006年拟调城区教师招考成绩公示”和一张“录取人员名单”,分别公布在区教育局网站上。
结果是:全区参考人数214人,录取64人。其中,设在城区的3所高中录用37人。在“录取人员名单”的尾注上还这样写着:“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迅速通知有关人员于8月31日前到调入单位报到上班,调动手续在上班后的半个月内办理。”
刚刚被城区小溪塔高中录用的王家新,原是该区邓村镇一中校长,也是语文学科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他说,进城一直是他多年来的奋斗目标。以前苦于找不到关系,而这次通过公开招考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进城梦。
与王家新情况相似,37岁的陈国雄,原是樟村坪镇初中的生物教师,也是一位市级优秀教师,这次也如愿进入小溪塔高中任教。他说:“就这次招考本身而言,较之以前的‘暗箱操作’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帮助普通的农村教师公平地实现了进城工作和生活的愿望。”
对于这次公开招考,也有教师认为,虽然比过去公平,但从农村学校调走的教师大多是学校骨干,这不仅会影响农村学校的正常教学,而且还可能人为造成城乡学校间新的不平衡。比如,城区的小溪塔高中、东湖高中虽与鸦鹊岭高中一样,同属普通高中,但在这次公开招考中,其岗位需求设置上,唯独将处在乡镇的鸦鹊岭高中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有歧视农村学校之嫌。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