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摇曳多姿笔法,绘斑斓心理世界——心理描写方法摭谈
作者:江苏省洪泽中学 严勇 时间:2007/2/26 10:02: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30
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能真正运用它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并不多,即使用了,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他想,……”单一而平板。其实,用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或者说对人物进行心理刻划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列举几种,仅供大家参考。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以“人未到而声先闻”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出场后,小说这样写道:“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通过黛玉这一“纳罕”而没有脱口而出,既把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更把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心理感受、“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内向性格也展露在读者面前。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叫白描法,从第三者的角度以旁白的形式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刻画。这种写法便于作者展开。此为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直抒胸臆法。这种方法常表现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完蛋了吗?’她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高尔基《母亲》),这种内心独白,非常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尼洛夫娜的内心由胆怯到动摇再到坚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还有,“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郭沫若《屈原》)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痛恨,要求摧朽建新的愿望。
第三,通过对人物眼神变化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善于写作的人总能抓住人物的眼睛进行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祝福》里就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神“…….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眼神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更反映了她精神世界的变化。再如:“她的目光渐渐暗淡下去,但在最后的时刻,却又亮了起来,念出那句话:“不要……试图了解大地……” 英卡儿死去了。...”(《艾泽拉斯旅行日志》)通过对目光的描写,英卡儿在临终之前的心理变化过程毕现。
第三,通过描写梦境来揭示人物心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人心理活动的间接反映。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如:“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鲁迅《阿Q正传》)对革命充满向往的心理之强烈如同愿望已变成现实,如在眼前。
第四,通过描写幻觉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夜》中,老妇人让阿弟去探听女儿、女婿的消息,在等待阿弟回来的漫长时间里,老妇人因担心和恐惧而产生了幻觉,小说里这样写道:“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仿佛看见隐隐闪闪的好些形象。有时又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摊,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睡时,灯是不敢开的,她怕楼上的灯光招惹是非,也希冀眼前干净些,完全一片黑。然而没有用,隐隐闪闪的那些形象还是显现,鲜红的一摊还是落山的太阳一般似乎尽在那里扩大开来……”因为流血跟牺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老妇人因为怕女儿女婿离她而去、孩子大男失去父母,因而十分担心、十分害怕,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产生这种幻觉就是很自然的了。反过来说,要想表现老妇人此时的软弱、无助,可以通过这种幻觉描写的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此外,在茅盾的《子夜》中,吴荪甫洗脸时在脸盆里都看得到赵伯韬的脸,作者通过对他这种幻觉的描写,反映了他对赵伯韬的恐惧心理。
第五,通过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如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的开头写水生嫂一边编席子一边等待丈夫归来时,就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席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雪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一段话,语言如诗,一下子将人引入一个宁静优美的审美意境中去。在这里,月亮、院子、女人、手上跳跃的苇眉子、远处的荷花淀、幽暗的荷香……有机地组合成了一副充满田园之乐的纯美的画。
作者更是借这一段场景交待的文字向我们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个重要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劳作的水生嫂一定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能干的女性。作者对人物的形象虽不着一句赞美之词,但人物的灵魂、精神早已通过字里行间走向我们的心灵深处。而人物的美更是强化了环境的美,让人感觉到诗意顿生。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鲁迅《药》华老拴买药)“景因情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六,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鲁迅《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两个细节把华家拮据的经济状况及华老栓谨小慎微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对于丈夫要到大部队去,依女人的觉悟会料到迟早会有这一天,但她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突然,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这个细节正反映了女人此时这样的心理活动。“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是为了平息心里这种这种波澜的下意识的动作。
当然,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种方法并不是不能用,我们把它称为从旁叙述法,即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文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叙述。用得好,也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如:“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莫泊桑《项链》)再如:“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们的心底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是纷繁复杂的。既然这样,我们也应该用摇曳多姿的笔法去描绘,才能生动新鲜,逼真感人,也才能赢得读者朋友叫好,赢得阅卷老师青睐。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