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

作者: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于兰  时间:2007/3/1 21:42: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7
  “五四”前,我们的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细、透”地繁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最多能学不足30篇文章,中学期间,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超过360篇的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新语文启蒙专家韩军指出,“举一反三”,实乃至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理科课程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五四”后,人文向数理看齐,语文教育开始东施效颦。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由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韩军老师举例说,幼儿学口语,效率奇高。出生一言不会,两年(720天)便正常交流,奥妙在举三反一。婴儿一出生,便掉进了语言汪洋。韩军算了笔账――幼儿1天至少听100句话,每句10字,一年至少听了36.5万字,两年至少73万字。幼儿在举三之上,自然反一,“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是奇迹也是自然。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一直不自觉地走举三反一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韩军老师说,“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悖逆传统“举三反一”,欲走捷径,试图在举一上反三,求“深、细、透”,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咄咄怪事出现了:800字1000字文,竟讲三四课时(135分钟);20字的《白日依山尽》,在小学二年级竟“深、细、透”讲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多半世纪以来,语文教育一直如此,至今未有大变。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
  韩军老师又算第二笔账,中学一学期95节语文课(共4275分钟),学一本语文课本3万字(30篇课文总字数),速度竟是每分钟7字(3万除以4275分钟)。中学6年12学期共1140节课(共51300分钟),学12册书,课文共区区36万字,学生竟跟老师艰难煎熬6年语文课共51300分钟,以7字/分钟的速度“字斟句酌”,剖来析去,焚琴煮鹤。中学6年到头,竟不如婴幼儿两年学口语所“听”字数73万字的一半!漫漫6年(加小学12年),学书面语(读写),竟不过关!又怎能过关!?
  韩军老师激动地说,“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循举一反三为圭臬,造成十几代、几十代中国人,少年青春光阴流逝,民族智力惊人浪费,触目惊心!百年中国,还有比这更大的浪费吗?现代语文教育痴迷举一为主,少举三或不举三,更是造成数十年来语文教坛“不读书、唯做题”的最根本原因所在,说此种“总思路”误人子弟,为过吗?
  韩军老师对比举一与举三的区别:愈执迷举一,则必愈推崇讲析。勘字酌句,必在求“深、细、透”上费光阴。痛心的是,今日,浩浩960万平方大地,所有语文课堂,仍如此,800字至千数字之文,老师都不厌其“繁”讲析3节课共1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辛苦热闹三四节,数数字数800个”。而,愈推崇举三,必愈讲求数量,求感悟,求内化。按人正常读书速度,350字/分钟,135分钟能读47250字!积累、积淀,莫求深解、甚解(天下本无甚解),大鹏展翅,“风之积也若厚,则其负大翼也有力”,“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量读书,会给“读书人”带来变革。像电视公益广告所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求知,的确可以改变“读书人”的命运。但我总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类同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以小博大”的“功利心态”。 
  读书,当然是为了求得知识,读书也真的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读书的高境界,应当是读出一份情怀。古人说,读书养气,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通过读书,你的个人人生,变得越聪慧,而不是越迂执甚至迂腐,面对天翻地覆,你处变不惊,从容练达,应付裕如;通过读书,你变得越单纯,而不是越复杂甚至狡诈,你至朴至真,你虽容颜苍老,但童心永驻;通过读书,你变得越悲悯,而不是冷漠淡然或虚伪地慈悲,面对别人的大劫大难,你情同手足,感同身受;通过读书,你变得越细腻,而不是粗野狂疏,当风吹飘絮,雨打浮萍,你都为之动心;通过读书,你变得越宽广,而不是小鸡肚肠,整日悲悲切切,腻腻歪歪,绞尽脑汁,计来算去……总之,这就是一种人生心态,一种人生情怀。 
  单纯为求得知识的读书,功利性太强,好像仅为挣钱而去劳作,难以享受其中的乐趣。 
  教育的至高境界,也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给学生熏染一种人生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我们自己读书,不也是自己教育自己吗? 
  若不能体悟“读书”的至高境界,就不易懂得“教书”的至高境界。
  韩军老师主张,举三为本,又不弃举一,本人大胆地建议:变“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一,合理调配时间。初中、小学,2节或3节,学课本(举一),弃“深、细、透”解剖,求粗通文意,不求甚解,每节完成2千字;3节或2节,学生自读课外书(举三),按正常速度350字/分钟自由阅读。二,不要执迷课本。初中与小学:课本与课外书,时间各占一半;高中:弃课本,径用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中外散文百篇》“四大名著”等做教材。如此,语文教育必展翅腾飞,数以亿计中国学子的光阴再不会在语文课上浪费
  韩军老师又算了第三笔账,3节读课本(举一),每节完成2000字至少完成1000字(即每节课一篇千字文),3节共完成6000字(至少3000字),速度是44字/分钟(至少22字);2节读课外书,350字/分钟,每节就可读1.5万字,2节读3万字。则一周5节语文课,就可轻松完成3.6万字(至少完成3.3万字)!执迷举一,拘囿课本课文,求“深、细、透”,一周5节课,最多只能完成区区1600字!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悬若霄壤!
 我们的阅读为的就是打开一扇大门,走进一道风景。“闲人免进”说的是阅读宅院的“侯门深似海”,一般的人没有资格进入,“欢迎光临”则证明了思维宅院的“江入大荒流”,作品以其“阳春白雪”的高贵身姿拒绝着平庸与浮躁,同时读者也以其“碧落黄泉”的求索探得其间的曼妙音韵,获得灵魂的滋养。所以,我们说,阅读使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阅读也使我们“宝马雕车香满路”,打开了隔开世界的大门,无数只手伸出来,鲜花、美酒、走兽、飞鸟,都一齐列队欢呼,你的进入使得庸俗成为门外的弃儿,援手相助,你也获得了圣洁与光荣。 
  可是,另一方面,“欢迎光临”的背后也许有深深的陷阱,或者不可告人的企图,这需要一种在阅读中自然形成的判断力与抵制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至于推开半开半掩的门,我们不知道能在其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说的是一种自由的阅读,没有人邀请你,也没有人拒绝你,完全是本色真诚的选择。这有些像钱钟书说的话:“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欲望的终极则是什么呢?是夏日虚闲、高卧南窗的潇洒,还是入得庙堂、忧君念民的感喟,抑或魔蝎缠身、欲罢不能的圈套?一切似乎都是未知,那是自由阅读者的自觉选择,最后走到哪一扇门中,是打开美与善的伊甸园,还是揭开潘多拉的盒子,就看阅读者的一种造化或者一种境界修养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门的“守望者”。 
  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教师首先要用力推开一扇门,使人看到里面的风景,首先使自己脱掉“闲人”的帽子,进入其中,领略妙处;从传授者的角度来说,教师还要是一个导演,把门内的风景通过自己的编导展示给门外的学生,催生好奇与欲望,然后,你站在门边,向学生伸出手来:“欢迎光临”;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教师也是风景的设计与营构者,拿起得心应手的笔,竖起人生思想的旗,猎猎飘扬在理想主义的时空,学生高擎着这把大旗,就获得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无论进入哪一扇大门,都能做出自己的善恶取舍。 
  教师的阅读是让学生飞翔的第一步,也是使一枝梅花变成“一枝春天”的魔法石。作为文本的诠释者,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也决定着学生人生每一步脚印的深浅,延伸的阅读化成教师的修养与感悟,也增强了诠释者的诠释能力,诠释最后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温馨而坚韧。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句话着意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积累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发生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变做基础是不行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  
  因此,一定量的积累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语文这门细水长流的科目,学习的遗忘频率很高,知识面又很窄,所以必要的量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激发学生积累范文的自觉动机。首先,让学生认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其次,要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积累的好处,利用学生的心理,组织学生优秀习作范例,选择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如: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特等,让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举一反三,把积累变成创新的源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小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遗忘,没有督促,明知有意义的事也会轻易放弃。为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规定每位学生收集若干优秀习作,每个星期进行检查、批阅、既强化又鼓励,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积累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