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厚积而薄发——谈作文的积累
作者:临海六中 金士卫 时间:2006/6/5 13:38: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49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发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
一、生活的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一切文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叶圣陶也早在1934年指出:“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为了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教师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生活的积累是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小”察起,全面细致,精于思考,持之以恒,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并及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然后通过札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周围生活观察的结果。只要留心去积累,把这些由生活感发的语言,观察到的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尽管这些材料还有些零碎,不能构成一篇完整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新鲜,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这样写文章时何愁没有新鲜、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重视生活的积累,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积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情感的积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与表达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他们的学习和思考,教师要适当地把握时机,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作文思考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等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而有竞争的气氛中,唤起强烈的习作欲望,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
三、语言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说要建筑高楼大厦,首先要准备好建筑材料;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准备好语言材料,有了语言材料,就能根据构思完美地巧妙地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为写好文章奠定语言基础。品味和感受文学语言,吸收和积累优秀的语言素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重视朗读背诵
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每篇教材的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多读多背,当胸中有了大量积蓄,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2、大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阅读课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可以举办读书交流会、品读欣赏课、名篇诵读课,提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与博览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并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
总之,作文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它应该是开放的、自主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 学生的积累丰厚了,话语就会如不绝的清水从学生的心泉中哗哗流淌,充满灵性的语言就会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质变是由于量变的积累,只有多读、多背、多积累,好的语言才能即兴而出,运用语言才会灵活自如,才能克服平时写作文时的窘状,才能“下笔如有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