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章的行文布局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6 21:57: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10
      一.选材恰当 课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行文布局首先要围绕主题造好材料。所谓选材恰当,就是指所选的材料合乎主题的需要,而且典型。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例子
  说明蔺相如的「智」和「勇」,就是这种材料的恰当运用。比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蔺相如知道秦王无意偿城,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把它从秦王手上取回,并以打破和氏璧来要挟秦王,这些材料就选择得非常好,因为这些材料充分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和「勇」。
      二.主题和层次 课文:闻一多《也许》
  层次是文章中各层意思的次序。文章的层次必须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安排。
  《新诗三首》中闻一多的《也许》是为悼念逝于1926年冬的女儿闻立瑛而写的,先写「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指出女儿活得不愉快;然后写到「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继而讲到「蚯蚓翻泥」及水的「音乐」。直到这时,还没有写出女儿的死,最后一段才写到道:「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正式交代了女儿的死亡。作者这样安排层次,完全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因为《也许》虽然是一首葬歌,但作者是通过它来表现一位慈父对儿女呵护关怀之情,表现自己对女儿无限的思念与眷爱,如果一开始它写女儿的死,充满悲痛哀伤的字眼,感情就难以含蓄,主题的表达就可能受到影响。
      三.结构完整 课文:黄国彬《听陈蕾士的琴筝》
  《新诗三首》中黄国彬的《听陈蕾士的琴筝》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全诗十节
,可分三个层次:一、琴筝的起奏(一至三节);二、演奏的发展(四至六节);三、高潮(七至九节);四、琴音的余韵(第十节)。这只是一首诗,但同一篇小说一样,
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又犹如一套房子,哪里是卧室,哪里是厨房,哪里是客厅,都安排得整整有条。如果中间缺了第四节,就好像缺了厨房;缺了第六节,就如同缺了一条过道,这房子也就称不上是好房子了。
      四.层层深入 课文:李广田《花潮》
      李广田《花潮》在组织布局上,先后有序,层次井然,先讲圆通山海棠盛开和市民的反应,接着讲海棠花开放的盛况,进而讲各种不同的看花人的动态,最后讲赏花的感受。这种层层深入,突现主题的方法,显出了作者行文布局的匠心。
      五.层递法和步移法 课文: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先写「环滁皆山」,然后写「西南诸峰」的琅琊,再点出酿泉,进而点出「临于泉上」的醉翁亭,层层递进。这种层递法的使用,从大处落笔,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点明描写的焦点所在,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描写「山行六七里」后,「渐闻水声潺潺」,接着看到酿泉。再往前走,才看到醉翁亭。这种随著作者脚步前进而逐步描写景物的方法,叫步移法,可以令读者如临其境,对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过渡 课文:李清照《一剪梅》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要连贯,环环紧扣。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连贯会比较自然,不必使用甚么别的手段,但有时意思上出现转折,就要另加过渡句或过渡段。词虽然不能加减句,但中间也要连贯上下意境的过渡。《词四首》中李清照的《一剪梅》下阕的第一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便是一个过渡句。它承接上文,回应「红藕香残」和「雁来无锦书」;同时引入下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起过渡作用。有了这一个过渡句,便会使人觉得前后连贯;缺了它,就会使人感到转折得别扭和生硬。
      七.呼应 课文:李华《吊古战场文》
  所谓呼应,是从文章各个部分的关系来说的。在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过的事情,后面应讲清它的结局;后面讲到某件事情,在前面也应先有个交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便多处出现前后呼应。比如最后一段「守在四夷」同第二段「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呼应,第三段想象胡汉交战的情景同第一段「亭长告余」的「常覆三军」一语呼应,第四段把李牧、尹吉甫的战功同秦汉相比,指出取胜原因在于「任人而已」,同第二段「古称戍夏,不抗王师」一句呼应。这样呼应,有助于加强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使文章的脉络贯通,结构更为紧密。
      八.开头和结尾 课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开头和结尾不但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它们处于特殊的地位,所以古往今来的文章家都强调把这两部分写好。有位作家讲,文章要有「凤头」、「豹尾」。主张文章开头要写得漂亮,结尾要写得有力,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迁的《廉颇蔺如列传》开头一段介绍了廉、蔺二人的出身和地位,可以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强调两人地位悬殊,也为后来两人的冲突埋下了伏线。也为结尾作了铺垫。结尾则照应前文,紧密周到,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