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教书匠”,走近“教育家
一、何谓“教书匠”?
1、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2、经验五车,技巧八斗,懒于思考,惰于动手。
3、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只顾拉车,不屑看路。
二、何谓“教育家”?
1、既管教书,又管育人;
2、善于动脑,勤于为文;
3、脚踏实地,心追青云。
三、如何走近教育家?
1、我学故我在
①文革期间的自学:俄语和《红楼梦》(无目的)。
②文革结束后的自学:《古文观止》和大学函授(为教学)。
③素质教育觉醒后的自学:读现代百家(为改革)。
④新课标发布后的自学:读人文丛书和《青春读书课》(为人生)。
结论:不学习,无法教学;不读书,无法教书。“一桶水”远远不够,要拥有无穷的“源头活水”。
2、我思故我在
①思“丰富教学”
②思“更新自我”
③思“总结经验”
结论:学而不思则惘,学而善思则明。
3、我行故我在
学习不是为了取得文凭,而是为了丰富教学实践;
思考不是为了写作论文,而是为了完善教学实践;
创新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发展教学实践。
——这就是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精神。
结论: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是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4、我新故我在
①前13年,应试教育的急先锋:别人咋教我咋教。
②后7年,语文教改的过河卒: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
③最近4年,把“绿色作文”扩展为“绿色语文”。
结论:随波逐流,“我”不在;特立独行,“我”始生;常教常改,“我”常新。
5、要耐住寂寞
无名时,不为争名而投机取巧;有名后,不为扬名而自我炒作。始终要把自己沉浸在学习和工作当中。
四、“名师”的自省
“文革”元气大伤,“解放”素质恶补,“笨鸟”恒飞不止,“教改”难成大器——语文教改的“过河卒”。我只能永远“走近”大师,而不能“走进”大师了。后生可畏:时代开放,条件优越,素质优良,只要明确方向,塌实苦干,成就真正的大师,自有后来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