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于“格式化”教育的教育家
作者:周大平 时间:2006/11/25 10:26:56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517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本应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然而在现实中,“课上分析+课后练习”的灌输式教学冲淡了文章的大千意蕴,乏味的程式化阅读代替了思考与欣赏交融的阅读理解,孩子们在课堂上端坐40分钟究竟得到了什么?老师讲语文为什么使他们产生了对母语的疏远、陌生和厌倦?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从这些质疑开始,到决心破除小学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的弊端,再到豁然开朗于王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直到探索出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情境教学模式,从而构成了对当代小学教育中诸多困惑的有效回应。
情境教育追求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为人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优化的教育时空。对此十分称道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认为,情境教育的“实践操作对小学教育有极大的普适性”。每个人“在一定的年龄之前,逻辑思维的发展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这个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课题研究较早提出的。我们很有必要将此作为一种警示:要珍视、保留人生命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强烈的感受欲望,而不要以牺牲了孩子们天真、热情的社会感受和审美感受为代价,急于将他们那独特、细致而丰富的感知纳入到成人世界那些冰冷的逻辑运算和概念中。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是以一个浓郁的情感场使孩子们在积极参与中自然放松、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的。教师是认知场上的知识权威,而驾驭这个情感场的教师,则非极富知识、能力、人格、观念等诸多层面的教育综合素质不可企及。李吉林老师所以成为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和带头人,首先赖于她具有崇高的教育的人文精神,即对孩子们的尊重、信任、欣赏和期待。她的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与孩子们情感、心灵的沟通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诗化语言能力、想象与联想能力,她那感动自己又感动孩子们的能力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人格魅力。她的成功证明了只有具备这些教育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由老师对孩子们耳提面命,孩子们对老师恭顺有加而使一些中小学的教育沦为人的“加工厂”时,情境教育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有生动鲜活的知识,而且有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后者将为孩子们成人打下坚实的品德、情感、意志的基础。从不甘于“格式化”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创情境教学法,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如今的情境教育体系,李吉林老师在创建和健全这一体系的过程中,也充分练就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第22个教师节前夕,她与情境教育被收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家成长丛书》是受之无愧的。阅读《丛书》,为破除“格式化”教育的弊端而尝试走上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无疑是书中每一位教育家成长经历中夺目的亮点。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