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传情,春意盈盈——赏析刘方平的《月夜》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4 17:58: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89
  石家庄六中 石锦丽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活动于盛唐时期的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尤擅长绝句。虽存诗不多,但以其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
  刘方平善山水画,工诗,诗交皇甫冉曾称之“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绝句开头两句颇有画意,简笔写意般勾勒出一幅冷月斜照图。半夜时分,诗人却无睡意,披衫独上高楼,凭栏远眺。低头俯瞰,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一明一暗,越发衬托出了月夜空庭的幽寂。北斗星南斗星横斜天空,不仅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目光由庭院中的月色引向天上的群星,从平凡的人间写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将天地融为一体,真可谓空间浩渺意境迷人。
  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月夜并无超越古人之处。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后两句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既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基,又可看出作者的敏锐的洞察力。这两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境界:诗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深深感受到了“春气暖”,虫儿直接触摸到了春回大地的气息,最先感到严寒的消失,春天的来临,从而情不自禁的鸣叫起来,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鼓,使诗人感受到更加盎然、氤氲的春意。
  至此,让人不禁想起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幽,想起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孤寂,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明,以声衬静,深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万籁俱寂、寒气逼人之际,诗人的心灵感应,虫儿的声声低鸣响人们传达了春回大地的喜讯。。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 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