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言五语到千言万语

作者:曹媛 尹杰  时间:2007/4/4 18:23: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5
      读了王浴海先生的《三言五语可否同千言万语一起考》(《作文成功之路》2006年第1期),心湖似被投进一块巨石,一下掀起了层层涟漪。是呀,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捡拾散金碎银的写作给忽视、忽略了,而这“散金碎银”却有着极大的价值,顺着它们一路寻去,很有可能就会发现一座“金山银山”。
  怎样把三言五语同千言万语一起创作呢?笔者经过深入思考,结合王先生的稿约指导,总结出如下几个步骤:(1)认识点的生发拾取;(2)思考点的拓展突破;(3)关联点的捕捉提纯;(4)穿透点的深化升华;(5)着力点的论证铺陈;(6)成败点的反思总结。
  认识点的生发拾取实为感受点的捕捉与提炼,而感受点的捕捉与提炼又需让“自我的心与生活的心进行碰撞”。王浴海先生说:“词,只能是思维的元素、情感的种子,只有投放到心灵反应堆的裂变中,它们才能争先恐后地涌向神来之笔、生花妙笔。”针对某一个字眼,进行“三言五语”的创作,并不是让我们去玩弄文字、堆砌辞藻,比如关于“思念”有位同学就这样写到: 
  思念,是一坛酒,愈久愈醇,愈醇愈辣。
  思念,是一壶茶,愈浓愈苦,愈苦愈香。
  思念,是清晨田野上的轻雾,透着半轮朝阳,弥漫着相逢时的感动;思念是午后走廊里的细风,翻着发黄的日历,回忆着相聚时的温馨;思念是深夜池塘中的微波,映着满天繁星,细数着离别后的孤寂。
  思念是秋日甬路上扫不尽的落叶,轻轻旋转,悄无声息;思念是山间清澈透明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它就淙淙流淌不息。
  思念是冷炕上的陆游,手把着黄縢酒低吟“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思念是难眠的苏轼,目视着小轩窗轻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念是孤舟上的杜甫,驻足晚风里,捻须诵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思念是雨夜里的李商隐,徘徊在窗前,握笔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念是一种情感,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牵挂;是灵魂的细语,是凝望远方沉默的背影,是挂在床头精致的纸鹤,是滑落眼角晶莹的一滴泪,是嵌在夜空皎洁的弯月。
  思念是一张无边的网罩在心头,总也挥不去、扯不掉! 
  这段文字情感真挚、语言出彩,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少思想,正如王浴海先生所说的“说了,只等于没说”。对于“这个字眼”,我们应该用思想去穿透它!那么,怎么用思想去穿透它呢?那就是让这个词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物发生关联,从而让这个词在这个人、这件事或这个物中“鲜活通透”、“发光发亮”。比如,以“智慧”这个词为例: 
  有一个国王,想让画师给他画一张肖像,这可难坏了画师们,因为这个国王一只眼瞎,一条腿瘸。
  第一个画师想,如果照实画下来,国王肯定不高兴,于是,他给国王画的肖像眼是明亮的,腿是笔直的。结果国王看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幅画不像他,可叹那个画师,就这样做了刀下之鬼。
  第二个画师想,画得不像要砍头,那我就该照实画了,于是,他给国王画的肖像一只眼是瞎的,一条腿是瘸的。结果国王看后更加生气,因为这幅画实在是在丑化他,可叹这个画师,同样做了刀下之鬼。
  第三个画师,并没有因前两个画师的被杀而紧张,他认认真真画好了画。结果国王看后非常满意,重重赏赐了他。他是怎么画的呢?他让国王的瘸腿踩在一块大石头上,让国王的瞎眼紧紧闭着,同时让国王的双手托着一支猎枪——国王正在打猎呢! 
  生存需要智慧。是智慧,让第三个画师活了下来!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记住了这个生动的故事,而且更会深深震撼于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生存需要智慧。
  由此,对“智慧”这个词我们也就领悟得更深了。这种拾穗写作,是每个人心中原生状态的萌动与生发,虽有“瞬间升华的意念”、“瞬间降临的灵思”、“瞬间飞腾的想象”,但这只是感受捕捉之一刻,思考灵光之一现,因此只能算是创作的起始。我们应随着情感的奔突、思想的深入,“把思考的火箭迅速推进到茫茫的宇宙中去”。
  思考点的拓展突破,就是对拾穗写作中的认识点进行再次思考,力求从横向、纵向深度开掘,把挖掘的成果进行展示,力求全面深刻。怎么拓展,如何突破?我们还是把目光锁定在“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与这个词”上。实际上,在上一个环节“三言五语”的创作中,虽已涉及到“这个词”的内涵,但绝对没有全部挖掘出来,还需要从横纵、正反多方面进行开掘,而开掘出的每一个思考点都是非常珍贵的思想火花,并且这些思想火花直接关乎着以后大作文的创作。这些思想火花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条件关系,不一而足。这个时候的拓展与开掘,虽既求深度又求广度,但还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拘泥于“一思忖一闪念”上。
  关联点的捕捉提纯,就是把与思考点有关联的事物找寻出来,即所谓触类旁通点的搜索与整理。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因果联系、时空联系、机能联系、价值联系、情感联系”的交叉、扭结、磕碰与融通,由一点引发出一线甚至一面。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众多联系”的发掘,进而探究作文深层的厚重底蕴。关联点也可以说是素材的一个集中点。每个素材本身是独立的,但又与思考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于,每个素材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对应一个思考点,即一个素材对应一个思想火花,也可以是几个素材只针对某一个思考点,即多个素材对应一个思想火花。其目的就是把这些拘泥于“一时一事一思忖一闪念”的思考点拓展到大千世界中去,推进到“茫茫宇宙中去”。
  穿透点的深化升华,就是在纷繁芜杂的事物现象中,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炼出突破点,并对这个突破点进行延伸思考。无论是思考点,还是关联点,它们在深层次中都有融通的地方,因此应像抽丝一样把它们的融通点抽取提炼出来,即为突破性观点,在这些突破性观点中选取一个进行“从心穿透”。穿透点实际上是多个的,因为思考点多、素材多,穿透点就不可能不多,但这里所需要的穿透点只要一个(适宜是一个,因为它就是着力点创作大作文的观点),“这一个”可以是某一个思想点的延伸思考,也可以是几个思考点的囊括总结,而“这一个”的选取也是需要学问的,应选取最具特色的一个、最具穿透力的一个、最震撼人心的一个。这个穿透点就是下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
  着力点的论证铺陈,就是找准一个着力的观点,依据自己的挖掘成果,进行大作文的创作。此时的创作再也不是挖空心思,笔枯思竭的痛苦煎熬,而是在“充分体验穿透现象、驾驭知识、陶冶灵性、炼句炼意、干预生活时的自豪感、欢乐感、责任感”,因为此时此刻“思想的小溪正在心中淙淙流淌”!从情感的层面考虑,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从思考的层面考虑,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最好是各写一篇,或者一篇详写,一篇略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创作当然可以运用关联部分的素材,但绝不能仅限于彼,还要继续开动脑筋进行素材的搜索和见解的深挖。这一环节与“思考点”、“关联点”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全面出击,后者是定点钻探! 
  成败点的反思总结,这是最难的一关。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最难。尤其是当激情澎湃、热情洋溢的挥洒之后,很难看出自己的优劣。因此应使热情在心中冷却,学会“热问题、冷处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反思的关键不在斟酌字句是否恰当,而应着眼于把“感受美升华为思想美”,以及“思想的小溪”在流淌的过程中有没有断流与阻塞。
  把这“六点”一路学来,三言五语怎么不能变成千言万语?我们又怎能不惊叹原来作文创作还可以这样!我们又怎能不惊讶原来自己可以写出这么棒的作文!如果我们能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那么我们“淙淙流淌的思想小溪”怎么不能有朝一日变成“波涛汹涌的思想大江”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反对改变 于06-08 21:03发表评论: 第1楼
  • 太好笑了,我要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