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天净沙·秋思》想到的——浅谈古代诗词曲的教学

作者:何海  时间:2007/4/6 22:40: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56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文化几千年长盛不衰,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艺术瑰宝。我作为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者__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们从古诗中吸取养料、陶冶性情。那么,如何来学好诗词曲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天净沙•秋思》的一点体会来谈谈怎样进行古代诗词曲的教学。
  一、要重视朗读
  这一点应该说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已形成共识。 “好书不厌百回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那么, 怎样来读呢?我认为可以分四步走。(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自由读,(三)让学生个别读(学生点评,教师订正),(四)集体读(教师再订正), 这几步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从停顿、语气、轻重、快慢、感情色彩等多方面都要认真辅导,让学生真正的朗读好。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这篇文章在读的时候要比较缓慢, “断肠”为全文主旨应重读,整个画面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如果学生能注意到这一些, 朗读也就基本成功了,真正会读了这首诗, 也就对文意理解了,一半。
  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诗歌用形象和意境说话,而学生也只有运用联想和想象方能达“意”。我一直是对学生这么说:“古诗是不能翻译的”。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是理解古诗的一条捷径。怎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呢?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就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几幅画面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深秋羁旅图。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绘的图大都不一样,我只要求符合文意就可以。绘完图后,教师再稍加点拨:一个在外漂荡的游子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样,很多同学就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了。
  三、要注意品味语言
  有人说:欣赏语言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古诗的语言更使得我们咀嚼、玩味。很多的诗不都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得来的吗?那我们读者为什么不能这样来摩玩呢?像这首曲,大家都知道“断肠”两字,为全篇文眼,仔细揣摩也应该, 而我却抓住“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来赏析玩味。从字面上解是,在西风飒飒的古道上,漂泊在外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漫无目的的走着。这样理解,主人公的形象还不够鲜明。我就与学生讨论“马都走瘦了,人会怎么样?”。有的说:“人也瘦了”,有的说:“面色很憔悴”, 有的说:“一定很疲惫”。这些都是正确的,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呢?再联想前面的景物来考虑,“断肠”两字更易于理解了。因此,抓住许多关键字、词来理解,也很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的。
  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探究和求异意识
  按照《课程标准》,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中,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富有探究性的话题。“如果把这篇文章切分为两个大的画面, 怎样分较合理?”很快, 90%以上的同学找出来了: 前三句一组, 后两句一组, 前是“景语”, 后是“情语”。我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继续追问: “还有其它的答案吗?”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同学怯生生的举起手,我鼓励她大胆发言,她说: “前两句一组,后三句一组”, “理由呢?” “前两句主人公没进入画面。从第三句起主人公进入了画面”,我从内心佩服这位学生的真知灼见,我带头鼓起掌来。我要感谢这位学生给我们师生上了精彩的一课。因为这种求异和创新精神是弥足珍贵的
  五、学习古诗精髓,应用于写作
  这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佳作,在艺术上有许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在要求学生学习时,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不要求学生写一首曲,虽然现代也有人也能写出许多精彩的诗句来,如毛泽东,但毕竟时光不再,巅峰难以超越,所以对古诗借鉴的态度应是继承和创新并举。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我鼓励学生在创作时写出一些情景交融的好作品来或者好片段来。例如写春天,有的同学也就依次写了“春在天空”、“春在山峦”、“春在小河”、“春在田畴”,讴歌春天的美景,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做到寓情于景,写出了一篇不错的写景散文。 综上所述, 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紧紧把握朗读关,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品味语言来深入理解诗歌意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能从中吸取营养应用于创作, 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才基本上达到了欣赏古诗的目的。诚然,教无定法,古代诗词曲的教学也不例外,文中肯定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