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的步骤与技巧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11 7:1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098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给一段陌生而艰深的文言文断包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哪些
步骤和技巧呢?
1答题步骤
(1)通读所给材料,上弄清文段.大意。并标出一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主要是传记类材料.但要求进行断句的文段却不一定只有记叙性文字,这就要根据所给材料的表达方式来确定阅读的侧重点。
如果是记叙性的文段.主要弄清:①这件事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②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主人公是谁?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什么变化?
如果是议论性的文段。主要弄清: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即作者对人、事的看法怎样?②支撑观点的理由有哪些?正面、反面各有哪些?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L哪些句子是事例?哪些句子是引证?哪些句子是喻证?
如果是说明性的文段,主要弄清:①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事物还是事理?②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对象?对象有哪.些特征?③说明的顺序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
(2)划分成分
既然是断句.句子就应该有主谓宾,就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但要注意文言文省略句很多,既有承前省,又有蒙后省。还要注意文言文特殊句式:4种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②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动词作谓语。被动句:分为主动形式表被动和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两种。
2.答题技巧
(1)文言文句式讲究整齐,有较多的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推断。
(2)抓住文中的虚词和连词。可以说没有虚词就不成其为文言文。句首的虚词主要有“若夫、夫、盖、故”,句末常用“哉、焉、乎、与(欤)、矣、耶(邪)、也”等。利用这些:虚词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进行:点断。此外.句首的连词对判断句子也是十分重要的。
(3)抓住对话标志的词语。主要有“曰、云、言”,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止于何处:二是对话中可能会有引用的情况。
(4)熟悉一些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和典故,专有名词不要断开,如地名、官职名、纪时方法、天文地理名词等。
(5)在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整句中,可以通过旬尾字的押韵来判断句读。
3.答题示例
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
死而能养其亲平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解析:这段文字是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段.前面写的是杜环急公好义,对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张氏尽力赡养。这一段文字是模仿《史记》的“太史公曰”的笔.法,是作者对前文发表的议论。既然是议论性的段落,我们就要找到其观点和支撑观点的理由。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环的为人处事是高度赞扬的,全段的观点是“交友之道难矣”。从论证的条理来看。先用对比阐述“意气相得时”和“至事变势穷”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对人态度,再用杜环事来证实,最后联系现实。指出世俗看法的错误。在断旬时。要抓住文言虚词“矣”、“乎”和连词“若”、“况”、“虽”、“而”。据此我们可以进行点断: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总之,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读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做题时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划分成分组合句子时,属上属下要仔细辨别、推敲:还要做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