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7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民心论”是先秦时期民学最核心的话题,是先秦政治哲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色理论命题。先贤对“民心”的关注自古有之,“民心”正式作为政治语词始见于《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义谓民众心意各有差别,具有多样性。在先秦的政治经验总结中,“民心”是思想家与政治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要言之“民心”既指民众“如何期待、如何评价统治者及其统治”的公共内涵,又涉及具体生活中民众的个体愿望、情感及相关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君—民”秩序结构中“民心”地位、功能的政治哲学体系即是“民心论”。
在既有的“民心论”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重点关注以“民心”向背为政治正当性依据的“民心论”。这种“民心论”强调“民心”的神圣性,并将“民心”之神圣价值与政治正当性结合起来,其说萌芽自殷周鼎革之际,并在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得到深入阐释:“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大戴礼记•保傅》)这样的政治理念,至今仍深入人心。照此逻辑,统治者唯有依照“民心”之所欲与所恶而采取对应措施,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如此,“民心”意指民众的共同诉求与价值指向,具有抽象性、神圣性的特质,对此等“民心”的思考也构成了当下最为人熟知的“民心论”。
实际上,先贤对于“民心”的讨论并非局限于此。春秋战国之际,战事频仍,制度失效,各家竞相提倡救世之说,学术亦无拘禁,“民心”这一概念得以被进一步充分讨论,在强调“政治正当性的价值意涵”之外,个体“民心”的多样性、隐匿性、不稳定性亦引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思考。要言之,先秦政治哲学所涉“民心论”其实具有两种内涵:其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代表的价值观念面向,涉及公共性的“民心”与政治正当性问题;其二,以“民心不壹”为代表的现实治理面向,涉及个体性“民心”的治理与统合问题。当前学界的“民心论”研究主要聚焦于第一个面向,而若要完整展现先秦“民心论”之全貌,则有必要关注到以“民心不壹”为代表的“民心论”。
先秦时期“民心论”的两个面向在百家争鸣中交替盛行、相互作用。先秦诸子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妥善处理好现实治理层面的“民心”,最终实现向价值层面的“民心”的转换,从而确保政治正当性?儒家与法家开出的应对之方颇值得关注。“爱”与“利”始终是两家实现此等转化的金钥匙。孟子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民无恒心,即意味着“民心不壹”。孟子已经意识到,通过情感之爱与物质之利,带给百姓美好生活,可以赢得价值层面的“民心”。由此,满足百姓物质需求的“恒产”就显得尤为重要,故孟子强调“养生丧死无憾”,最终实现“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梁惠王上》)的政治效果。《荀子•儒效》也对百姓的“自利”心理有深刻把握:“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进而强调“节用裕民”(《荀子•富国》),希望百姓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荀子认为,唯有爱民利民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与支持,《荀子•君道》讲:“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爱之利之必须付诸行动,这样百姓才会拥护圣王而乐意为其效命。孟荀皆通过爱与利的相互转换心理,完成了事实层面的“民心”向价值层面的“民心”转换的理论论证。与孟荀不同的是,法家的韩非子强调“利”更能获取民心。《韩非子•显学》反对“得民之心”,此处的“民心”实为“民心不壹”“民心难测”之“民心”,他认为“民智之不足用”,例如“禹决江浚河”“子产开亩树桑”起初都是不得民心的,但长远的实际利益一旦惠及百姓,便可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从而实现了价值层面的“得民心”。
总之,先秦政治哲学的“民心论”研究,应同时面向价值观念之“民心”与现实治理之“民心”。若无“民心”治理问题的讨论,价值观念之“民心”则难以实现。现实治理层面的“民心不壹”,蕴涵着“民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柔性教化与礼法约束必不可少,“爱”与“利”则可实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现实治理层面的“民心”完全可以实现向价值观念层面的“民心”转换。在当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经由现实治理层面的“民心”的深入认知与差异化满足,凝聚成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并最终实现价值观念层面的“民心”,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
(摘编自李晓帆《论先秦时期的民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与政治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命题,其内涵既涉及公共性,也指向个体性。
B.当下最为人熟知的“民心论”已经得到儒家思想的深入阐释,它关注民众的共同诉求与价值指向。
C.当前的学界只有关注到以“民心不壹”为代表的“民心论”,才能完整展现先秦“民心论”的全貌。
D.先秦诸子为确保政治正当性,都希望妥善处理好现实治理层面的“民心”,以实现价值层面的“民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儒家思想的逻辑,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如果与“民心”相背离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百姓拥护和支持的。
B.“民心”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充分地讨论,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
C.儒家与法家虽然在“民心”转换方面提出的应对方法不同,但都认为“利”民惠民能获取民心。
D.实现价值观念之“民心”是以“民心”治理为前提,所以研究者要多在现实治理之“民心”方面下功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
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C.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
D.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韩非子》)
4.文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先秦时期的“民心论”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家灯火
第代着冬
费贤卿,是菖蒲水镇有名的唢呐师傅。据说他能用一支唢呐,逗得百鸟欢鸣,或者让人肝肠寸断。见识过他在葬礼上吹奏的人,仍心有余悸。
“是的,特别是《哭五更》,像娃儿哭。”
“别人吹唢呐是往耳朵里钻,他吹唢呐是往心里走,谁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