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B)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2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7 15:36: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390字,答案扫描。

  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B)
  2024.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一 就区域发展实践来看,作为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机部分的东亚,出现了经济增长奇迹,亚洲价值观对这一增长奇迹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是有说服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高三语文试题(B)第1页(共8页)
  亚洲“四小龙”的儒家文化圈出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奇迹,就关于基督教文化圈之外是否可以发展出发达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议题,有了更具说服力的新论据和新视野。在市场经济增长的实践层面,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这一事实背后必有其文化因素,虽然对这一因素的作用讨论得还不算很充分,但显然不可否认,在制度红利、国际投资等直接因素之外,传统文化价值对企业管理、交易行为、投融资活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上努力推进的重要议题。在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讨论中,尽管西方学界曾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判,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文化会阻碍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无论是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势头,都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内生作用。
  (摘编自魏鹏举、钟艺聪《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三重思考》)
  材料二:
  文化聚人气,消费添活力。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与去年同比、较2019年同期均实现较快增长。文旅消费热力十足,助人们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同时也有力助推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从城市街巷游到文博场馆游,从农耕文化体验到沉浸式智慧文旅创新,从追随红色足迹打卡到跟着演出、短剧去旅行,群众文旅需求日益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文旅产业优化供给和服务。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文旅领域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文化赋能提升经济价值。被麻辣烫带火的甘肃天水,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104.14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177.58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42.95%和43.92%。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成为旅游业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的生动写照。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放眼神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助力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方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现代化建设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动能,有助于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文博场馆人潮涌动,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数字文化新鲜有趣……今天的中国,锦绣山河文脉绵延。不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摘编自李斌《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
  高三语文试题(B) 第2页(共8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关于儒家传统文化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研究论证并不具有理论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B. “仓廪实”“义利相生”等观点在国家和个体层面上对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C. 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表现得并不突出,仅体现在企业管理、交易行为等方面。
  D. 材料二中的“人文底色”,是指金融文化、工匠精神等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文化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历史实践和经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度思辨,就完全可以对文化与经济间的错误观点作出研判。
  B. 从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讨论中可知,基于偏见,西方学界对中国时有误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C. 材料二第一段的数据,证明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需要推动文旅产业,优化供给和服务。
  D. 要想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势必要不断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和服务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天津五大道盘活承载着丰厚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洋楼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B. 在西安,新兴文创书店、新派花店等文创业态不断发展,为消费者生活休闲体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C. 经过37年的打造,潍坊国际风筝会越办越好,已经成为对外开放、让世界了解潍坊的一张靓丽名片。
  D. 菏泽搭建融资平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护航企业发展,形成了牡丹文创、曹县汉服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4. 材料一第二到四段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5. 同样是谈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要账
  王振东
  顾不上吃早饭,老耿就搭乘给工地送水泥的卡车,去凤城找包工头林大头讨要工钱。
  公路两旁的树木被卡车飞快地甩到后面,老耿仍嫌慢。他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飞到凤城。
  老耿给林大头打了一年工,扣除平时借支的钱,林大头还欠他整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