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我教《获得教养的途径》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
●教者要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解读起来有很大难度,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然而文本问题是潜在的,只有探讨者把它洞见出来,生成出来,问题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想,学生的探讨热情一开始往往是处于消极状态的,而且即使个别人有探讨的冲动也是不足以带动全班同学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教者的诱导,他们的探讨热情是难以高涨的,是难以形成“场效应”的。如果说环境的支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教者的诱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地燃烧起来。
在上《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首先把我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抛出来,以燃烧他们渴望发现问题的意识。
师:……我发现题目有点毛病。
众:啊?(大家都惊讶)
师:是不是因为作者黑塞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不会有毛病了?我们不要迷信嘛,上一个专题我们不是提到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嘛!其实这也不能怪黑塞。
众:怪翻译家。
师:也不能怪翻译家。本文是节选,注释告诉我们题目是谁加的?
众:编者。
师:也就是说,它是我们江苏的几个编书的人加的,他们加的题目为什么就没有错误的可能?我这样怀疑是有我的理由的。单纯地从题目来看,“获得教养的途径”应该包含很多途径,而事实上途径也很多,比如政治课、班会课上老师的道德说教,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政府对学习榜样如雷锋、张海迪的树立,等等。而从这篇文章的正文来看,作者有没有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惟一途径?
众:没有,作者说的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师: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得没错,关键是编者为节选部分所加的题目有问题,犯了“大而无当”的毛病。大而无当的题目,与正文是不吻合的。如果在你们作文中出现题目的范畴远大于正文范畴的现象,无疑要被老师判为“题目不合适”。同学们看看,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题目最好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