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各章要点概括
- 资源简介:
约2840字。
《乡土中国》各章要点概括(学考复习)
第一章 “乡土本色”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3、中国社会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前者依赖于血缘和地缘的融合,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后者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第二章 “文字下乡”
1、乡下人被城里人视为愚蠢是因为不识字,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乡下生活其实并不需要文字。由于太过熟悉,很多东西并不需要表达的那么清楚也可以被理解,因此文字的意义并不那么大,甚至连语言都不是必要的,正如母亲可以理解婴儿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音节与哭泣一样。
2、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乡下人面对面接触,所以无需文字。
3、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契约关系,约定俗成的习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些习惯是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人与人之间不需要语言沟通,也能心领神会。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1、乡土社会是有语言无文字的社会。
2、文字是承载记忆的工具,然而由于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从出生到死都在一个地方,不轻易迁居),人们所遇到的事情大体相同,解决方法也大体相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经验没有多到需要用文字来帮助记忆,只是用语言就够了。
第四章 “差序格局”
1、差序格局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2、团体格局是指以契约精神为行为规范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格局。
3、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则是界限模糊的差序格局。
4、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的差序格局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5、儒家的“推己及人”就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差序格局是由无数的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格局,因此存在道德双标(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2、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平等公正,不存在道德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