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31
- 资源简介:
约9760字。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十二章》)
(2)物格而后知至,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之道》)
(3)胜人者有力, 。(《老子》四章)
(4)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5)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6)修我戈矛, 。(《无衣》)
二、语言文字运用
2.《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 ① 。相反,它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还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造成的。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 ② ,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 ③ 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文中运用了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