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课后习题
- 资源简介:
约3340字。
大战中的插曲
课后巩固与提升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枪王阿米
王小忠
最后一战,马家军①被打得一败涂地。胡子率领百余残部,盘踞马牙雪山附近,白天蛰伏,晚上以小规模的分队形式打家劫舍。
“赶快跑啊,又来了。”一时间村子里变得空空荡荡,胡子部下在村里乐呵呵地进进出出。
“这样何时熬到头啊!”“阿米枪法好,可只有一杆枪。”全村人逃至大洼沟,围坐在一起,个个带着一副愁相。
阳光白花花地照在山梁上,山梁上一草一木清晰可见。
“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洼沟瞬间变得一片死寂。
阳光慢慢挪动着步子,山梁上的人影子闪了下就不见了。大洼沟里避难的人紧缩在一起,都不敢说话。
月亮很白,树影婆娑,村子静悄悄的。
大伙儿小心地朝村子靠近。一步,两步,直到看见村口一个威武的大汉。那大汉手抱一杆双管猎枪,在月光下像个铁铸的山神。
“是阿米?”“胆子够大!”“他手里有枪。”“一杆猎枪顶个屁。”有人在窃窃私语。
“喂,都赶紧回家吧。”那人扬起手臂朝大伙儿喊。
“真是阿米。”“真是阿米哎!”“我给你们站哨,保证狼群不敢进村。”那人又扬了扬手中的猎枪。这人果真是阿米。阿米是村子里唯一有枪且会使枪的人,百发百中。
“砰!砰!”天刚亮开,村子上空就划过子弹的声音。全村人立刻奔到村头,紧紧围在一起。
村子前面的老杨树下是一排站立整齐的胡子的队伍。
阳光出来了,红红的,白白的,一直到大地冒出热气。杨树下胡子的队伍开始解散,他们围坐在一起,接着,袅袅炊烟就升到空中,水壶里水的响动声隐约可闻,嘻嘻哈哈的呼叫此起彼伏。
阿米一直坐在大伙儿的前面,这时候他站起了身,走到大伙儿跟前,说:“狼们开始烧水喝茶了,我们往前走十几步。”大伙儿看着阿米阴沉的脸,都不说话,也不敢挪动步子。
阿米又说:“看看,都是熊包。他们还能连骨头给吃了?走!”阿米大踏步向前走,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极不情愿地向前挪了挪。
阿米在距离大杨树不到五十米的土堆前坐了下来。他从衣兜里取出几个小布袋,然后慢慢地把装在布袋里的火药和钢弹灌进枪管。
正午的阳光毒劲十足,土堆附近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含羞似的都不愿抬起头。
胡子的队伍依旧在嬉笑着,围坐着。
阿米站起身,又往前走了十几步。
“喂——对面的狼们,水开了记得揭揭茶壶盖。”砰的一声,吊在烈火上的茶壶盖被打飞了。
“唏!”大伙儿倒吸了一口凉气。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残败的马家军白天蛰伏,晚上打劫,村里空荡荡的,暗示了西路军买粮的困难。
B.“阳光白花花地照在山梁上,山梁上一草一木清晰可见”“月亮很白,树影婆娑”,表现出环境宁静,景色优美。
C.“阿米是村子里唯一有枪且会使枪的人,百发百中”,侧面交代了阿米的枪法,显示人物的神奇。
D.阿米手里捏着两块银圆,喃喃自语:“西路军?这是啥军?”写出他对西路军这支队伍的不解。
答案:D
解析:A项,“暗示了西路军买粮的困难”错误,小说不是写西路军买粮的情况,而是写西路军不扰民。B项,“环境宁静”正确,但“景色优美”不当,此处表现的是寂静和荒凉。C项,“侧面”不当,应是“正面”描写。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阿米在月光之下,手抱猎枪,岿然立于村口,加之“铁铸的山神”这一比喻,作者让主人公一出场就呈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B.小说中两次描写阿米抽烟的动作细节,第一次能反映出阿米紧张情绪的缓解,第二次则表现出阿米彻底的放松,还带有深深的满足感。
C.当时是战争年代,阿米和村民们经常遭受反动军队的袭扰,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环境闭塞,见识不多,这才导致误会的发生。
D.这篇小说从侧面展现出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大西北的壮举。
3.小说中的阿米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交代了这支队伍并非残匪,而是在西北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其实作者在前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几处并加以解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
5.仿照下面的诗句,以“生命”为话题写一首诗。
假如生命是船,就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答案示例: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
解析:从参照的诗句看,要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达一种向既定目标奋勇前进的愿望。要恰当运用比喻,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