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及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2208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
第二单元 时代镜像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
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反映的近现代社会变革。
2.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了解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化的轨迹。
3.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4.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
一、单元研习任务
(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2.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深入阅读、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 以及文学评论的能力。“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可从鲁迅谈创作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探寻答案。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可在阅读课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要找出其“矛盾”之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示例]
1.(1)怎么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
①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看,在日本学医时,许多体格健壮而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一个同胞被日本人砍头的事件,让鲁迅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②从鲁迅作品的选材特点看,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疗救的,正是未庄那样“病态的社会”和阿Q那样“病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