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
- 资源简介:
约13740字。
liguilin1970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文艺评论的上述功能有所弱化,很多评论无人去读、无人爱读,难以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
导致文艺评论功能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艺评论自身看,评论文本可读性不强、传播力不够,直接限制了其影响力的发挥。比如,很多文艺评论不仅观点缺乏新意和创见,行文上也存在各种问题——结构老套,行文古板,拖沓冗长,陈言毕现,不能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结果陷入“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怪圈。
吸引读者,才能影响读者。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应重视评论文本的修辞,让评论的文字美起来。
注重修辞才不会给读者带来太大的心理落差。比如,在文学领域,读者往往先读原著,想对原著进一步了解,会再读相关评论。原著或高妙或豪逸或峻洁或绮丽或婉转,读者体会到的是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读者对文学评论的心理预期是学术性、思想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原谅文学评论的佶屈聱牙、干瘪寒碜。倘若文学评论的遣词造句不贴切、不流畅、不生动、不形象,这时,它与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反差将是巨大的,仿佛“蒹葭倚玉树”,甚至有“狗尾续貂”之感。
注重修辞会增强读者的信赖感。如果文艺评论不讲究文辞,读者很可能会有两个感觉:第一,这位评论者文字水平一般,文如其人,他的意见的深刻性值得怀疑;第二,读者看到文字糟糕的评论,可能还会进一步联想,“这位评论者没有表现出将评论写得优雅、隽永的努力,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不珍惜、不尊重的,那他对所评论的作品想必也缺乏尊重,所提出的观点也就不那么值得信任”。这便导致评论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文采飞扬的语言,能为文章添姿增色,让人如品佳茗、唇齿生香。文辞讲究的文艺评论,首先会从读者那里得到不错的“印象分”,让读者心生好感,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说服读者的可能性。从实践中看,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经典,多是文辞优美之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典雅的字句评论文学现象,“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辞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杜甫不仅写诗,还论诗,留下“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等具有文艺评论性质的精美诗句。雨果的《莎士比亚论》、海涅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在莎学界(指研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是莎学研究者的必读书,这些评论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而且文字精美、修辞精妙,读起来总有绕梁三日、余味无穷之感。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闻一多的《唐诗杂论》、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也都是文艺评论的典范之作,很多文艺评论的初学者,读到这些作品,往往是先被精美的文字和修辞吸引,然后信服文字背后的观点。
由此观之,文艺评论的修辞,不是表面文章,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影响文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升文艺评论的修辞水平,进而增强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一个办法是,向杜甫、雨果、海涅等集创作者与评论者于一身的大家学习,学习他们用优美文字表达观点的修辞技巧,学习他们增强文本表达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手段和方法。此外,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多写是提升修辞技巧的必经之路。有志于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应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写得多了,生花的妙笔就会慢慢出现。
(摘编自甘正气《从修辞入手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
材料二:
个人优良文风的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文艺评论文本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B.如果文学评论的语言与所评文学作品存在差异,就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而无法获得美的享受。
C.优雅隽永的文学评论是评论者珍重文字的表现,文学评论的观点也因此更值得信任,评论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D.古人重视著书立说,经典古文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阅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阅读文学原著,可以从不同作品各异的语言风格中获得不同的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
B.文艺评论者的文字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所评论作品的态度,也影响评论的传播效果。
C.朱自清、闻一多、钱锺书都有文艺评论经典之作,说明读者对功底深厚的作者所写之作都是信服的。
D.重视语言修辞并不代表走极端,而是要恰当充分地表达真实意图,华而不实并不可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陆游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董桂敷
D.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袁枚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杜甫的诗句,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社团新成员分享三点写作上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①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