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32
- 资源简介:
约9330字。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的“ , ”也有此意。
(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开篇“ , ”两句,以黄河水为喻感慨时间的一去不返,引出后面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2)《〈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对应句子是:“ , 。”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部以《中国哲学史》命名的著作虽出自谢无量之手,但学界一般认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才是开创中国哲学史新纪元的作品。胡适后来说:“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实际上,这本书之所以开风气之先,主要就在于胡适试图以“逻辑”贯通中国传统思想的方法论。所谓“逻辑”即广义的“哲学”,只不过胡适理解的哲学更多指向知识论。胡适之后,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一方面在内容的完整性和表述的恰当性等方面有所推进,另一方面则将哲学拓展至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和方法论等领域。然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问题在于有“哲学”而无“历史”,冯友兰和张岱年等人的哲学史亦不能完全免除此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友兰和张岱年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拓展了哲学的内容,使之更加完整,而表述也更为恰当,这些都是对胡适哲学史书写的发展。
B.因受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影响,有马克思主义知识和教育背景的中国哲学史家对哲学史的书写,力图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C.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中国哲学史是通过实践表现出的追求理想的历史过程,这种观念影响了牟宗三书写宋明理学哲学断代史。
D.先秦时期,庄子对“古之道术”或“道”的认知,意味着其是百家之学内在根据,又具有独立地位,是哲学史的永恒目标和动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史大纲》“开风气之先”,主要是胡适把“名学方法”当作哲学史中心问题,试图以“逻辑”贯通中国传统思想。
B.中国哲学史被理解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这种方法在一些著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也存在简化和僵化的弊端。
C.“道德的向上的心”在观念上表现为由孔子框定的“仁智之全”,它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理想,规定着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D.宋明时代的理学史著作“有门户之见”,与韩愈和朱熹主张的“道统论”密切相关,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与他们有所不同。
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中庄子观点的一项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C.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6.请以《〈论语〉十二章》中相关词句为例,理解“孔子则是一个集大成者,完成了一个圆圈”这句话的含义。
7.学校“华夏哲学社”开展“中国哲学史当代书写应当遵循的原则”的讨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著阅读
8.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