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4
- 资源简介:
约5550字。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不忍人之政
B.今人乍见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知皆扩而充之矣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曰:“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二、小阅读-课内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兼爱》语言浅显,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B.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四端”之说,认为只要有此“四端”,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
C.《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富有趣味性。
D.儒家思想讲求秩序,强调等级差别;墨家讲究平等、博爱,主张不分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彰明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作者认为君子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就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世合宜。
C.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他从“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实行仁政需要君主领悟后才能实行。
D.孟子的文章经常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
6.分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