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12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14 17:07: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5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30字。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12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诗论,都在统一的、有延续性的理论思维中发生。从文论史的角度来看,它缺少系统的、具有现代视野的理论观照。事实上,和古人的生存和哲学基础相关,以时空意识来统领古代诗论的相关范畴,是上承中国数千年诗学的审美内涵,下启传统诗学的    转折。
  在理论方法运用上,传统诗论表现出对时空化的理论方法的不自觉采用。古人论诗,与西方追求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学术方法不同,大多缺乏非显的方法论意识。因此,或随想感悟、即兴点评,或附庸风雅、闲笔清谈,都成为古人论诗劰重要方式。“除了《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少数著作,古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断”或见之于友朋书信、史传碑志,或围炉夜话,或哲人隽语,“因其暗合艺术心理、审美规律,为后世所重; 偶有所感,随文批点,看似零散,实存系统观念。”正因为文论方式的分散、杂糅,使得传统诗论缺乏宏观的理论构架,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研究方法。自然,站在今人的立场,以现代学科的视角来如此评价中国传统诗学的学理性质,是不够公允的。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中国古代传统诗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以其分散杂糅、随性感悟而能数千年传承不息,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下,愈发彰显其魅力和价值。日久而弥新,且不因其缺乏现代意义的学术形态而失色,反而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论者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没有以特定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但从中国古代诗学所呈现的整体特色及其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特色来看,它隐在的、一以贯之的诗学方法论一直潜藏于诗论者的各种交织着理性光辉与灵感火花的诗论文本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刘勰之谓“文德”,乃寻求文学的根本。如何从理论上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呢? 刘勰在天地空间中寻求到了办法。天、地、人为自然“三才”,彼此在广袤空间的协调搭配,便产生了天地与人之美,文学由此而生。从其思维方式来说,刘勰以天地人之生与美,来追问“文”之本,足见关乎空间的观念,已经深入其理论之中。钟嵘《诗品》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季的变化触发了主体的情感,四时之变与情感之变,便在诗中得到统一。王昌龄《诗格》云:“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此处王昌龄以天地空间宽广之境来喻诗文之“意”。可见,古人论诗,不论是如同刘勰《文心雕龙》一般构建理论体系, 
  还是状写诗歌各个方面的特征,在各个方面均采用了时空意识。因中国传统诗学并没有理论自觉,所以,以时空意识来构建诗学理论,并不是主动和自觉采用的一种理论方法,而只是哲学和文化传统内化于诗人和诗论者身上的一种文化结构。
  在理论术语使用上,传统诗学善于运用基于时空意识的诗意化语言。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术语的建构,多以具有时空感的字词作为概括,并通过时空化的形象表述,来表达特定的理性涵义。刘勰《文心雕龙》的诸多范畴均离不开时空意识的运用。《神思》篇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以时空的相互转换,来说明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思维的超越性特点。唐皎然《诗式》曰诗有六至的境界:“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险”与“奇”、“丽”与“苦”、“近”与“放”就是诗歌审美形态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组合方式,通过充满张力结构的组合,诗境得到体现,皎然称之为“取境”。皎然不仅以空间意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也以此作为评价具体作品的标准。他说:“康乐为文,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 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天地风云中,始见诗之“量”与“变”。古人论诗,均不着眼于诗之本身,而能在天地、时间的广袤中,寻找天、人、诗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思维是统一的、有延续性的,同时又是不系统性的,没有现代视野的。
  B.中国古代诗论者没有以特定的方法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但诗学方法论一直潜藏在诗论文本中、
  C.文中第二段加点的“如此”指传统诗论没有宏观的理论构架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研究方法。
  D.以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主张,让诗论本身呈现了诗歌具有的韵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传统诗论能数千年传承不息恰恰因为其分散杂糅、随性感悟的独特文论方式。
  B. 古人采用时空意识论诗并不是主动和自觉的,这导致中国传统诗学没有了理论上的自觉。
  C. 对诗论效果的追求,李白和杜甫皆弃抽象的理论转用诗的逸美来体现他们的理论内涵。
  D.不自觉用时空化的理论方法又善于用时空意识的诗化语言,让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认识颇具审美。
  3.下列选项不符合“以时空意识来构建诗学理论”的一项是(3分)
  A.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见的意思) 三湘、鄢、郢之盛。(皎然《诗式》)
  B. 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吴沆《环溪诗话》)
  C.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D. 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 。(王昌龄 《诗格》)
  4.作者如何论证“传统诗论在理论方法运用上是不自觉采用时空理论”的? 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5.下面划波浪线的句子是叶梦得对杜甫诗歌的评论,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 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选注)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书房天地
  文猛
  天地之间我书房。
  这不是我大气,更不是我格局大。说这种话的人在说这种话的时候一般都没有自己的书房,只有天地之间读书的安静和无奈。
  一直说着这种大气的话,一直在天地之间读着书,当我把自己和书搬进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房时,五十年的岁月已翻过去啦——
  乡村岁月,“书房”一词应该分为“书”和“房”来表达。乡村有房,也许有书,但乡村绝对没有能够称为书房的地方。
  先说房。我家十口人,三间房,父母一间,爷爷奶奶一间,留给我们六个弟兄就一间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