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同步练习14
- 资源简介:
约4920字。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划横线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其二》)(反问)
B.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比喻)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兴)
D.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寓情于景)
2.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D.《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3.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 )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4.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春江花月夜》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二、情景默写
5.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 ,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