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小高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080字。
绝密★启用前
小高考
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二次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年考古揭示,中华大地各区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陆续进入文明的门槛,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考古发现的众多早期王权国家和区域文明大体同时衰落,只有在黄河中游,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夏王朝形成并壮大。此后的3000余年里,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现仰韶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持续进行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区域环境聚落普遍流行并且规模明显扩大。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心区是由半围墙和壕沟圈护的多排大型房址组成的类似宫城的“宫殿”区,有深厚夯土精心筑成的大型活动广场,呈“前朝后寝”的布局。同一时期,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西进,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北上,推动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公元前2800年以来,龙山文化形成城池林立的文化景观。中原腹地以夯土围垣为重心的中小型城邑广泛兴建,如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等,反映了区域社会整合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公元前2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着区域聚落形态的新突破、区域社会组织的新模式。
中原腹地处于“天下之中”的区位,重农固本、兼利四方的发展模式,成为合理、有利的历史选择。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腹地形成以僵师二里头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呈现出路网和围垣界隔的多宫格布局,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是都邑的重心,东、西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宗庙建筑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声,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后世官营手工业的先河,诞生了铜玉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二里头的面积虽然没有超过此前龙山时代的最大都邑,但出现了新的空间秩序和价值秩序,其体现的王都规制和器用制度等国家礼制更加成熟,都邑成为当时中华大地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城市。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夏商王朝形成了国家治理方式、王都营造理念、地方统辖策略以及宫室制度、器用制度、墓葬制度等礼仪制度。“夏礼”“殷礼”“周礼”一脉相承,是黄河文化的精髓,“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质。
(摘编自侯卫东《黄河文化见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水脉与文脉相连,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黄河文化凝结着百折不挠、坚忍勇毅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同时,黄河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多淤、善决、频徒”“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的多变,中华儿女以改天换地的勇气和智慧治理黄河、保卫家园。正是在一次次战胜灾害和苦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锻造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
黄河文化昭示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求新图变的进取姿态。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黄河文化在亿万人民的劳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并与时俱进产生新的内涵。无论是天文历法、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还是在沿黄地区发生的诸多变革性实践,都有力证明了黄河文化所蕴藏的求新图变的基因。在创新进取精神的滋养下,沿黄经济的集聚区河南等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重点产业链群,已有郑州、开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集群等数个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黄河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深邃智慧。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正是在与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碰撞激荡的过程中,黄河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宏大气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开放包容的内在特性赋予黄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比如,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灵感来自石窟艺术的舞剧《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多场……如今的黄河,依旧深情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东方故事。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黄河文化研究和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创新推进黄河文物活化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激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摘编自郑敬斌《激发黄河文化活力 激扬自强奋进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王朝形成并壮大后的3000余年里,黄河中游河洛地区的文明不但没有衰落,反而一直延续发展,并长期作为正统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B.中原腹地处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优越,重农固本、兼利四方模式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这些都是其文化得以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C.黄河不仅是“母亲河”,在漫长岁月中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是“忧患河”,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坚毅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D.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丝路花雨》的演出,都是在新时代对“黄河故事”的讲述,突出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扩张,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与文明。
B.二里头文化开辟了众多制度的先河,制定了后世王都规制和器用制度的标准。
C.沿黄经济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正是当今对黄河文化的传承。
D.黄河文化体现在中华民族尚和求同的理念中,也体现在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
3.下列选项内容,不能证明材料二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盘古、女娲、夸父、愚公等神话与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
B.先秦时代儒墨道法诸子不同学派的交锋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繁盛。
C.丝绸之路和黄河水道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人类文明史上规模宏大的文化交融。
D.佛教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华文化,产生了以龙门、麦积山等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
4.材料一在论述黄河中游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过程时,重点介绍了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下图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标志,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寓意。(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救援记(节选)
董洪良
他的昏迷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过了不知多久,感到自己的意志在与周边诡异的轰隆声的抗衡越来越弱的时候,他终于扛不住倦意,疲惫不堪地睡着了。在睡着时,他做了一个短暂的梦,父亲在焦急万分地找他,不断地唤着他的小名,但他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归路,他又被惊醒了。
他又一次努力地站起身来。不知是本能,抑或是信念,支撑着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