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9 20:35: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60字。

  河南省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将学术分为哲学、文学(文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科学),这是近现代的事情。 在中国,直到明清时代,学科的划分还不这样明确。清代学者将学术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与  词章之学。段玉裁在《<戴东原集>序》中述戴震之言云:“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 义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段氏接着说:“后之儒者,划分义理、考  核、文章为三,区别不相通,其所为细已甚焉。”这就表示,分义理、考核、文章为三,不始于戴氏, 是多数学者的共同意见。戴、段二人所强调的是三者的联系。
  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对于所谓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 学,都必须有较深的体会,否则是难以真正理解古代学术的真实意蕴的。从其内容来说,义理之 学即哲学,考据之学是史学的基础,词章之学属于文学。
  传统的义理之学有一个特点,即重视思想与生活的统一,亦曰“知行合一”。所谓“学”,不仅 是知识,也是修养。王守仁说:“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答罗 整庵少宰书》)所谓“讲之以身心”,即在身心修养上用功夫。我们想切实了解传统的义理之学, 也必须了解古代哲学家的身心修养。这种学风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自然哲学的研  究,总是将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很少能对自然规律进行客观的探讨。但也表现了一定的优点, 即强调伦理思想上的言行一致。固然不乏“假道学”“伪君子”,但是真正称得上思想家的还是  “言顾行、行顾言”,有较高修养的。
  讲义理之学者,有完全忽视考据的,如陆九渊;也有兼重考据的,如朱熹。朱熹对于考据是 有贡献的,但又往往不顾史实,凭空立说,如《大学章句》说:“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这都不过是“想当然耳”。
  清代学者,从顾炎武以来,特别重视考据,阐明了一些具有科学性的考据方法。关于清儒的考 据方法,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所论述,还是得其要领的,虽然梁氏自己的考据并不精细。
  宋明的义理之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了,当然还含有一些值得参照的理论观点。清儒的 考据之学也多偏陋之见,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清儒关于古书的校勘、训诂的贡献,今日还 是必须传承下来的。
  词章之学也有可以借鉴之处。五四运动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这是中国文化史、学 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古人的文章,固然不必模仿,却仍应学习、读
  览,可以借鉴,可以欣赏。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用文言写的,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由于中国的落后,现在一些人在美慕西方文化之际,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颇有厌弃之意。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西方先进的文明,确实应该虚心学习;对于传统的陈腐积习,应该努力 克服。但是,如果对于哺育自己的中华民族也厌弃了,那将成为无耻的败类了。难道几千年来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毫无可以肯定之处吗?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 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恩格斯在《路 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又说:“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 者。”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古典哲学。我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理论,必 须也学习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中国人,仅仅学习、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是否就足够了呢?我认 为,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应研究、体会,在进行分析、判断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中的积极因素,在 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之时,也应理直气壮地继承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秀传统。
  (摘编自张岱年《义理 •考据 • 词章》)
  材料二:
  史学是一门实学,是讲究实事、实证的学问,空洞议论和恣意编造都与史学无缘。史学的基 本使命之一,是让人们了解过往事实的真相,因而史家必须详尽地、独立自主地占有史料,并且 善于对史料做“去伪存真”的辨析,以达到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恢复”。
  史学又不是过往事实的流水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只是史学的第一项任务,紧随其后,它 还有义务极深研几,穷原竟委,洞见症结,在纷繁错综的历史现象背后,追求一种规律性的展现, “鉴往”以“知来”。所以,史家又应当擅长理论思维,面对纷繁的史实,做出精当、深刻的历史哲  学思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属于全体人民,因而史学著作应当拥有尽可能广泛的读者,而 且,历史本来就是无比丰富、生动的发展过程,以记述这一过程为职志的史家,理所当然地必须 练就一支生花妙笔。
  清人姚鼐说:“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  之,则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述庵文钞序》)姚氏所说“义理、考证、文章”,或  称“义理、考据、词章”均各有特指,且未脱出桐城派古文家窠臼,这里不拟深论。但从姚氏之言  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一个以学问为事业的人(史学工作者自然也在其列),应当有理论准备,得以 攀登时代的思想高峰,对错综的研究对象获得理性的真解和创造性的诠释;应当有广博的知识 积累,占有丰富的材料,并具备辨析材料的能力,所谓“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 人事之记无不达也”(《隋书 •经籍志》),应当锤炼语言;长于词章,有一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  泪流”(贾岛《题诗后》)的追求。
  姚鼐提及的“义理、考据、词章”三方面,是我潜心探究、乐此不疲的所在。
  (摘编自冯天瑜《义理 • 考据 • 词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清代学者将学术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词章之学,这种学科划分的创举尽管不科学, 却为后世提供了参照。
  B. 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真实意蕴,就必须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义理之学、考
  据之学和词章之学。
  C.“知行合一”是传统的义理之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优点;但这种学风也存在不足,未能客 观地探讨自然规律。
  D.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是史学的第一项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先决条件是运用理论思维,从 纷繁史料中探寻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明的义理之学包含一部分值得借鉴的理论观点,清儒的考据之学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 成果应予以传承。
  B.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阐述了清儒的一些具有科学性的考据方法,这体现了梁启超细致 扎实的考据功夫。
  C.推崇西方先进的文明,厌弃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片面的认知,缺乏一分为二 的辩证的思维。
  D. 史家要详尽、独立自主地占有史料,还要辨析、考证史料,娴于辞章,史家的史学著作应尽 可能拥有广泛读者。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结构完整,条理明晰,分析辩证。
  B.材料一援引《大学章句》中的语句,意在证明朱熹的考据往往存在罔顾史实的缺陷。 C.材料一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论证了词章之学也有可借鉴之处的道理。
  D.材料二第四段引述姚鼐的论断之后,先指出其不足,再阐明从中获得的启示,逻辑清晰。 4.两则材料都以“义理 •考据 • 词章”为题,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义理”“考据”“词章”,对于写好议论文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高中阶段写作实践经验,简要 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柳 荫 絮 语
  王充闾
  ①在市政协举行的茶话会上, 一位去年春天从台湾归来的老先生告诉我,离开营口半个世 纪了,踏上二十里长街一看,样样都感到熟悉、亲切,又样样觉得生疏、新鲜,真有隔世之感。
  ②我问他:“故乡风物,哪一样最使您动情呢?”
  ③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街道两旁的绿柳。”
  ④听了这话我先是一怔,继而有所领悟:先生当年含泪辞别乡关的时候,这座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