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 20:34: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92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汉语中,“青春”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中存在已久。“青春”一词在本质上是一个隐喻。它的字面意思是“青色的春天”。1916年,《新青年》九月号刊登了一篇题为《青春》的文章,作者李大钊在文章起首就给出了关于“青春”意义的迷人描述。
  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李大钊和其他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写作的知识分子可以作为时代的代言人,代表那种旨在于未来几十年间改变中国的新文化。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成功地把自身关于时代精神的看法,以清晰而生动的方式,凝练成了一个简单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符号——“青春”。李大钊的文章用醉人的诗意话语凸显了“青春”的生机与美妙,这个汉语隐喻具有一种焕发新生的巨大力量,它被用来表达希望与未来。在对万象更新的呼吁中,作者把青春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变革符号,它具有无穷的象征力量,影响无远弗届:从自我到家庭、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
  “青春”的另一个衍生的、隐喻性的用法,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诗意命名,把年轻的时光视为“一生中的春日”,凸显其生机和活力。潘尼的一首诗,对比了陆机的年轻朝气和自己的年迈状况:“予涉素秋,子登青春。”在这里,青春总是代表着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人人都永远珍惜、赞美着它,这成为传统文人最喜欢的母题之一。但同时,它所代表的东西就像青少年时期本身一样,也是短暂而易逝的,比如,《牡丹亭》和《红楼梦》中都出现的年轻女子的伤春之情,象征着对自身青春将逝的伤感。
  “青春”的后一种隐喻性的用法慢慢地取代了它的字面意思。这个变化发生在民国初期。李大钊1916年的文章依旧包含着“青春”的这两种意味,虽然它的重点显然已经从春日转向了青春的活力。在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新文学中,“青春”明显已经只具有隐喻性的含义,而失去了其指代春日的字面意义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巴金在其鸿篇巨制《激流》第二卷中的宣言“青春是美丽的”。
  与“青春”相关的另外两个词是“少年”和“青年”。“少年”一词源于单字“少”,它可以和其它许多字组合,来指代不同的年轻身份。在传统文学里,“少年”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青年”。它在古时的用法和“青春”一样,更具体地指代一个人年轻的特质,在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时,“少年”依旧是指代青春的标准用词。这篇文章暗指着清代诗人龚自珍的长诗《能令公少年行》,诗中为青春描绘了一幅光辉、崇高的文学形象。当梁启超决定将自己的笔名从“哀时客”改成“少年中国之少年”时,他同样召唤着“少年”的蓬勃力量,希望以此摆脱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带来的幻灭感。梁启超用这个充满朝气的新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少年中国说》。它在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把“少年中国”变成了一个世所公认的,用于推广民族复兴之理念的新名词。“少年”一词也在晚清政治话语和文学写作中流行开来。梁启超的同辈们竞相自称“少年”,以彰显他们激进的政治觉悟,不论他们实际上分属何种政治立场。
  民国初年,“青年”渐渐取代“少年”,成为指代年轻人的标准语汇,“少年”则慢慢被窄化为特指青少年的符号。触发这一变化的,无疑包括《新青年》的崛起,以及这份杂志所吸引、塑造和询唤的特定青年群体(尤其是学生)的成型。据钱穆所言,“青年”一词的风靡,应当归结于“大学时期身受新教育具新知识者”的出现。桑兵曾把现代学生在中国的出现,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联系起来,后者使得现代学堂成为接受教育的唯一选择。新一代的“青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追寻自身的理念,拥抱
  (摘编自宋明炜《“青春”及其现代形式——〈少年中国〉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李大钊的文章中,“青春”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意义非凡,同时也影响到国家乃至人类的未来发展。
  B.第五段“它可以和其它许多字”“它在古时的用法”“它在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中”的“它”指代各不相同。
  C.梁启超追步龚自珍,用少年中国寄托他的政治理想,这一民族复兴的理念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潮流。
  D.《新青年》的崛起以及在其影响下特定青年群体的成型,引发“青年”一词流行开来,渐渐取代“少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能把自身关于时代精神的看法凝练成简单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符号,知识分子就无法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B.青春是美好的,同时又短暂而易逝,失去青春的无奈和伤感也是关于青春的传统文学话语中另外一个重要题材。   
  C.一个晚清进步知识分子,如果不再年轻,但仍然坚持自称“少年”,有可能是在彰显他激进的政治觉悟。
  D.“青春”“少年”“青年”在它们语义的现代演变中获得超越生理阶段的象征性意义,变成重要的文化符号。
  3.下列选项中“青春”的含义符合“青色的春天”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鲁迅《希望》)
  B.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李大钊《青春》)
  C.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文章多处用文学作品举例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中“同学少年”的内涵。(6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里赶羊(节选)
  萧乾
  ①“走天山!”这是个大胆的决定,豪迈的决定。在拿定主意以前,六个干部和二十七个临时找来的工人心里不是没有好嘀咕一阵。好家伙,从来没有人赶这么多细毛羊走过这一千四百里终年不化的雪山!人病了怎么办?羊要是拐了腿怎么办?许多疑难纠缠着他们。
  ②天平总是有两端。一端是难以估计的困难;另外一端呢,是“吆运”(人赶着羊走)对国家、对羊的好处。这具天平就在他们每个人心里摆上摆下。新疆畜牧厅厅长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