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练习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上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3 8:30: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840字。

  6.1《老子》四章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B.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耻学于师”,是因为他们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在作崇。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谈治国之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比及三年,可使民足。”
  D.《老子》四章中,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等常见事实中,推论出凡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普遍道理。
  2.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概括归纳《老子》四章中本节的内容要点。
  其安易持⑰,其未兆易谋⑱,其脆易泮⑲,其微易散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二、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            ,            ”两句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出了对人们“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问题的讨论。
  (2)《论语•雍也》中孔子由“            ,            ”看到质朴与文采的不足,由此得出君子应达到内外和谐的统一,同时对文学创作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很有启发。
  (3)在语文课的讨论中,有同学引用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哀。于是小刚引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对同学进行安慰,因为人类的存在也是绵延久长的。
  三、语言表达
  6.《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                、                 。(各5个字以内)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