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3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上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3 8:32: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550字。

  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了“文”与“质”的两句是“          ,          ”。
  (2)《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          ,          ”。
  (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          ,          ”。
  2.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高适《燕歌行》中“            ”一句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敌人进攻之威势,“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生命是短暂急促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表明诗人虽有感伤却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4)“大海有崖岸,热烈爱却没有边界。”而我国古人常以“海”作诗,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含有“海”的不在少数,如:“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体现出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
  B.孔子认为天命是上天给个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禀赋,“命”“性”是相配合。
  C.孔子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他盼望个体成为“仁人君子”从而形成一个美好的社会。
  D.“知命”是一种竭尽全力,不计成败人生态度,其价值为做事的过程,而淡化行为结果。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中庸》所谈的“命”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本身对自身命运掌握的渴望。
  B.孔子在承受迫害时所说的话和竭尽己力所做的事,将成为鼓舞后世人勇担使命的精神动力。
  C.儒家认为“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质,可见发抒人性成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
  D.孔子周游列国,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却坚持不懈,不难发现他在这里将成败归结于“命”。
  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
  B.命运如风,何必执着。(《佚名》)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D.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
  6.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商朝时期到孔子对“天命”理解的发展变化。
  7.习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人生与使命”的班会课上向同学们阐述你的人生观,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你的发言大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