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8 17:41: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980字。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2025.01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早在唐朝的陆羽就提炼出茶人之德的核心,即“俭”。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来对“精行俭德”的理解意见不一,陈刚俊通过考释认为“精行”是泛指精于修养德行的人,“俭德”是简朴的美德以及茶的清雅高洁。从饮食的角度而言,“精行”并不意味一定是指修养德行之人,可能更为契合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饮茶不需要过多的元素加入,简单、质朴的环境即可,但是饮茶却不能不认真、精细地对待。如果随手抓一把茶叶,随意取水煮沸,任选一碗具冲泡,在这种条件下,无论茶叶的品质如何出众,也不会有高雅、清闲之情致,更反映不了茶人之德性。从俭,反应了茶人的达观之雅致,不拘束于外在条件,但对茶人内在的自身德性而言则不能不精致,不精致非但不能养德,不精细之饮食还是不健康的。所以“精行俭德之人”是茶人之自我期许,俭为德在内,精为行在外,饮茶是合内外之道,涵养茶人的道德品质。
  在茶道中,茶含有的道德属性,是为茶之德;人与茶合一,则观茶艺,是为茶人之行。精行以艺入道,俭德以德入道,道与德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说明“精行俭德”是将德性与德行合而为一,是在茶道中对道与德、道与艺的整合,“精行俭德”必然有饮茶之行动,如果以宋明理学的话语体系来讲即“知行合一”(知是德性之知)。茶道中并不宣扬纯粹的理论知识,一个人对茶道知识就算有再多的了解,如果他没喝过茶、泡过茶,那就根本体会不了茶人之“精行俭德”。
  正如前贤所认为的,茶性与人性、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其实都是相通的。有了共通的基础,“茶人的茶德就是将自己投射到茶上,以茶喻己,以爱茶如己的心去感受茶,并将茶的美好传递给他人”。中华茶道继承了陆羽的“精行俭德”,茶人必自比于茶,以茶之俭修自身之德,真实朗现清淡、高雅的品质,不求奢华,不假表象,不入俗流。
  (摘编自聂威《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养生智慧与文化内涵》)
  材料二:
  茶与隐逸的内在关系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的层面看,都是自然形成的。特别在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隐逸行为的变化,与茶的大规模饮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隐逸行为的普遍和隐逸对象范围的扩大,与饮茶的普及和提高必有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山林隐逸好茶大多是出于个人的洁身自好,其对饮茶之风的兴起和盛行,功不可没,但因为他们想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只想独享那种在饮茶中所获得的自然意趣,难免使饮茶走向单一;而只要将在精神上有超然之心的士大夫都纳入进来,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他们同样可以以自然自适的心境来饮茶,并使之介入社会生活之中,使饮茶既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而让艺术性的品茶成为较多人的共同感受。然而,不管是“小隐”还是“中隐”“大隐”,他们作为一个隐逸整体,既是艺术性品茶的主体,同时又因为有着这种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持续地要求茶与茶事日趋糈良和完备,就必然推动茶与茶事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提出的“精行”指的是认真、精致的行为,与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更为契合。
  B.饮茶的环境要简单、质朴,饮茶要认真、精细地对待,二者同时具备才能体现饮茶者高雅、清闲之情致。
  C.有超然之心的士大夫们既是晶茶的主力军,又对茶与茶事有较高的要求,这必会推动茶与茶事的发展。
  D.山林隐逸者不仅对花木的气味有所好恶,更在意它们的喻义;茶树喜与嘉木名花为友的特质正合他们的心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俭,反映了茶人的达观之雅致,不拘束于外在条件,与茶人追求内在的自身德性的精致并不矛盾。
  B.一个人如果仅仅了解茶道的理论知识,而从没亲自泡过茶、喝过茶,那么他就体会不到知行合一的茶人之德。
  C.隐逸者思想准则、行为方式上的阴柔性与茶的阴寒性能够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前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后者。
  D.茶树的栽培环境、采摘时机的把握和制茶器具的选择等方面都与隐逸者的喜好与选择高度吻合。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卢仝《七碗茶歌》诗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B.郑愚《茶诗》诗句: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C.慧寂禅师《滔滔不持戒》诗句: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D.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以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文字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咸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喝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躅的雨水。”……宝玉和妙玉陪笑说道:“那茶杯虽然腌𧹏了,白撩了岂不可惜……”妙玉听了,想了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   
  5.2024年11月29日中国茶相关项目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成功因素之一是中国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脸谱
  蒋冬梅
  ①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