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4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礼仪、风俗、习惯,即茶俗。
②魏晋南北朝是茶俗的萌芽期。当时,饮茶的功用主要局限在解渴、解酒、佐餐、药用、祭祀、养生等方面,也出现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初步倾向。
③饮茶风尚的盛行始于唐代。唐初,北方虽有人饮茶,但饮茶之风主要局限在东南、西南等地。8世纪初,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遂以茶代酒,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扩展。开元之后,饮茶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生动地描绘了茶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的景象。当时,南方所产茶叶,大多沿大运河销往北方。
④唐代饮茶风气的兴盛,与唐代的茶叶生产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关系。唐朝茶叶主产地遍及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八大茶区的43个州郡,已基本构成现代茶叶产区的框架。“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⑤唐代茶风的兴盛和饮茶品位的提高,还得益于陆羽等人的推动。陆羽《茶经》的问世,让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茶活动,成为充满情趣和诗意的文化现象,使茶道具有了澄心静虑、畅心怡神的美学含义。同时,“茶神崇拜”成为茶俗内容之一。中唐以后,陆羽被人们奉为“茶神”,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和各产茶区都有供奉,千年不衰。有的地方,还以卢仝、裴汶为配神。
⑥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风炽盛的王朝,诚如王安石《议茶法》所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如果说唐代茶道流行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那宋代茶风炽盛的最大成就是将这种生活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
⑦宋代茶艺更为精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重在玩其味的茶游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斗茶,因为要品评高低,决出胜负,故又称“茗战”。斗茶除比较茶叶品种、制造、出处、典故和对茶的见解,还要比较烹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汤花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云:“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形容的正是这种炽热的斗茶风气。
⑧宋代茶风炽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饮茶功能的广泛性。朋友聚会,迎来送往,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茶。宋徽宗赵佶精通茶艺,撰写了《大观茶论》。苏东坡精于种茶、煮茶、品茶,写了许多出色咏茶诗词。这些大人物的参与对炽热的饮茶风气起到了助推作用。
⑨元明清是我国茶俗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饼茶主要供皇室贵族享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元代蒙古人的饮茶方式,除吸收某些汉族之法,还结合本民族特点,创制了配加特殊佐料的炒茶、兰膏、酥签茶。
⑩明代倡导的以散条形茶代替饼(团)茶、以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改变了传统的研末而饮的煎饮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还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焚香伴茗”。所谓“焚香伴茗”,指品茶时在茶室内焚香,这不仅增加了清香之气,更增添了一份情趣,让饮茶人产生舒适之感。
⑪清代出现了红茶与乌龙茶这两大新的茶类,至此,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我国茶叶结构的六大种类正式形成。清代与茶有关的礼仪甚多,民间婚嫁中茶叶必不可少。
(摘自余悦《中国茶俗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①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确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经》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
②《茶经》7000余字,分上中下3卷,共10章。《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初步倾向,而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普通的饮茶活动成为充满情趣和诗意的文化现象。
B.宋代茶艺比唐代更精进,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茶游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
C.元代的饮茶,创制了配加特殊佐料的炒茶、兰膏、酥签茶;明代的饮茶,倡导瀹饮法,改变传统的煎饮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D.茶不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激发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审美,中唐以后,茶诗创作在数量上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茶风尚的盛行始于唐代,开元之后,饮茶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就描绘了茶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的景象。
B.宋代茶风炽盛,将饮茶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梦粱录》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C.宋代茶风炽盛突出表现在饮茶功能的广泛性上,如“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锻匹茶饼”就说明茶饼作为聘礼用于嫁娶。
D.从诗歌旨趣方面看,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体现的是雨声鼎沸和活泼自由。
3.下列选项是关于陆羽的对联,不适合挂在“茶店茶馆”的一项是(3分)
A.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B.陆羽谱经启茶道,雅士品茗悟人生。
C.活火烹泉价增陆羽,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D.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他人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分析两则材料在“引用”上的不同之处。(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背上的民族
迟子建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离鄂伦春人的居住地很近。黄昏的时候,我常到公路玩耍,有几次撞见鄂伦春的马队经过。骑在马上的都是鄂伦春的男人,他们穿着过膝的蓝布旗袍,挎着枪,用兽皮去县城换取食盐和肥皂。一听到马蹄声从公路一侧流水般的袭来,我就连忙躲在路边,满怀好奇和胆怯地望着马队经过。
父亲年轻时曾当过一段时间放映员。他对我们说,他去给鄂伦春人放电影,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