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1月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8 20:44: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20字。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1月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士不遇”是中国古代士人群体面对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有关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徐徐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和巩固下来。一般而言,“不遇”涵涉两重意思,一是时之不遇,即囿于时代与历史的客观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华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身之不遇,如个人命途多舛、才高运蹇,而因此未能实现理想和 抱负。“文章憎命达”,面对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诗歌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而于这一题材的吟咏和书写,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尤为关切。
  在消解“不遇”之问题时,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出现了“屈陶”的 并提称咏。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品评方式。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  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  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为陶渊明确立了“质而  实绮,瘫而实腴”的诗歌美学价值,认为其人格禀赋和艺术成就可与屈原比肩。他的这一主张  不仅让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标高,同时也推动了“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 宋元时期,屈陶并称浸染理学之气,一时振声。
  在风雨板荡的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不遇”困境尤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评 和写作,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由宋入元的吴澄以屈原、张良、诸葛亮、陶渊明为四君子,认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屈陶忧国忠愤的精神;虞集承袭了此种思想。 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
  屈原见逐而沉江明志,陶渊明挂冠而不仕新朝,无论是以死殉节,还是归隐南山,二者忠义 守节的民族意气皆足盖千古。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时之不遇"和“身 之不遇”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不遇之遇”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终消 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一种重要范式。
  (摘选自邹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有删改)
  材料二:魏晋时期本就是一个个性觉醒、思想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倒是与屈原所生活的 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做的  个性,成为了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他们甚至如此宣称:“想要做一个名士吗?那你只需  痛快地饮酒,熟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不遇”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其涵涉时之不遇和身之不遇,文人士子常以诗歌抒发 “不遇”之情,易代的遗民诗人对此尤为关注。
  B.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品评方式,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确立了陶诗的美学价值,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
  C.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为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陶渊明发扬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点。
  D.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源于内心的清高傲气和忧生忧世情怀,李清照将他们并提,认为他们风韵相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士不遇”主题文学书写已展开,汉代该议题沉淀巩固,宋元时期“屈陶”并称受推崇,易代之际遗民诗人常借屈陶抒怀。
  B.屈原拒绝“渔父”归隐建议,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不遇”之困境。
  C.木兰、秋菊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青松、飞鸟是陶渊明笔下的意象,他们都是借自然界 中品性高洁之物,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
  D.屈原和陶渊明都有忧生忧世情怀,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这表明 他们在后世文人心中有一定地位。
  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素材支持“屈陶并称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的是(3分)
  A.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对陶渊明则评价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二者皆体现出高尚的气节。
  B.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史五首 •其二》中写道:“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同时他也对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示赞赏。
  C.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对陶渊明则称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意境高远。
  D.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屈原之《骚》,陶潜之《诗》,虽宗风不同,而骚灵均于怨,陶灵均于和,其趣一也。”
  4.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不遇”困境时,从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陈谟隐居不仕,寄情诗画:“屈子餐宁饱,陶潜爱岂私”。试谈谈屈陶并称对现在不遇之士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巷老门
  余秋雨 西班牙的一半风情,在弗拉门戈舞里蕴藏。
  入夜,城市的喧嚣悄然退去,换上了宁静的晚装。小巷子宛如一条深邃的隧道,在昏黄的 灯光下幽幽地向前延伸,两旁的老宅紧闭着门扉,显得格外神秘。
  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寻找某个特定地点的旅程。然而,随着我们越走越远,小巷的静谧开始让人感到一丝不寻常。即便是平日里最为繁华的街角,此刻也仿佛被时间遗忘,只剩下我们一行人的呼吸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