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8 20:46: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93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0
  材料一:
  在网络文艺中,算法能够决定用户所看到的内容,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影响用户的选择, 而过度沉迷和“信息茧房”等负面作用也随之产生。批评者将这些后果归因于算法。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算法本身是中立的,既没有积极地塑造审美品位的作用,也未必导致受人诟病的负面效果,人们所见到的利弊完全来自对算法的不同使用。
  “算法”一词, 本身指数学上的操作, 与数值、函数等其他数学概念具有同等的中立性。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产物,  “算法”之所以被采纳并获得意义和价值,有赖于一系列在设计之前和设计之外做出的规制, 限定了“算法”的特定使用情境。就此而言,对“算法”并非中立的批评,实际上针对的不是作为计算方法的算法本身, 而是在计算方法之外的人为设定。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更关心的往往不是作为数学过程的算法本身,而是运用算法来满足外部特定要求的技术。平台将数学意义上的算法同他们的技术产品结合以赋予后者“中立性”,企图以此逃避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而批评者则将他们从技术中发现的非中立性当作“算法”的性质, 最终围绕算法的批评和争论,无形中落入了技术是否中立的话语圈套。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共12 页)    
  当代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认为,技术包含审美、伦理和文化等领域中的“共识”。对于当下许多争论而言,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大众的“共识”是否通过那些技术手段得以自动发挥强制性作用。作为一种计算方法,算法显然难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如果我们还是将所有负面效应笼统地归因到“算法”,反倒遮蔽了那些针对算法的人为设计。因此, 需要一种更具概括性的话语,显性地揭示技术独立于数学过程并受制于“共识”的现象。
  当下,构成更加多样、 内涵更为复合的“模型”被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能语境中, 为“算法”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方案。如果说算法至多只是将与应用相关的信息隐含在对计算过程的描述之中,模型则清晰定义了算法所需求解的问题本身。同时,模型还是研究者的一种人为规定,体现了他们所持有的、局部性的“共识”, 给出了人们对数据使用范围及其达成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直接显现出技术是否受制于“共识”。
  以“模型”替代“算法”, 有助于人们找准批评对象, 由对“算法”的批评转入对技术建构中“共识”的直接批评:如何将真正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共识通过技术得到表达, 而不是那些只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共识”。
  (摘编自朱恬雅,从籍法到模型众才出“技术中立”的话语误区》)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算法软件的普及, 宣告了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所说的“感知的自动化”已然来临。尽管算法作为一个非人类的决策者显得客观中立,但我们需要考察的正是这种“中立性”是否名副其实。这里不妨将目光投向当代最常见的算法——图像识别技术,在种种图像识别系统中,我们不难见到算法会为图像中的人物自动打上某些标签:农民、孤儿、流浪汉等。但在一个人类观察者看来,这类识别定性的标签既不符合实情, 也没有确凿的依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用户推送特定信息的“算法”,本身指数学上的操作,与数值、函数一样具有中立性,不会塑造人的审美品位。
  B.对网络文艺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等负面状况,批评者将矛头完全指向“算法”,这种批评并未触及现象产生的根源。
  C.“算法偏见”,是指算法在处理数据、做出决策时表现得不合理、不客观,它的来源是算法训练者所具有的偏见。
  D.对新创造的大量数据,根据出现频次、搜索痕迹进行再加工,会导致数据产生巨大的同质性,最终出现“数据堆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数学过程的算法,要想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运用,需要使用者对其设定规制,为其限定使用的情境。
  B.在安德鲁•芬伯格看来,技术包含伦理等领域的“共识”,而这些“共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发挥强制性作用。
  C.流量大的数据会被算法优先选择,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但这些数据的实际价值不一定比被算法忽略的数据高。
  D.大量数据的同质化和“少数数据”脱离搜索范围,可能导致当今社会出现文化单一、知识流失的现实问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论及的“数据遮蔽”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在线旅游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利用老用户的忠诚度,向其收取比新用户更高的产品价格,并对其屏蔽给予新用户的较低报价。
  B.国外有的社交媒体在处理招聘、求职方面的信息时,向男性推送的高薪招聘信息往往多于女性,同时对女性的求职简历进行权重降级。
  C.金融企业与第三方共享客户数据时,通过技术将客户的身份证号等个人敏感信息遮蔽起来,既确保了数据的可用性,又保护了个人隐私。
  D.某视频平台向用户作内容推荐时,大量推送流量高的大机构或知名视频博主的作品,很少推送甚至忽略许多少创作者的不乏特色的作品。
  4.跟“算法”相比,“模型”在功能上具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分)
  5.“算法伦理”是指在设计、开发和应用算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你认为互联网行业恪守“算法伦理”应该如何去做?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少年的宇宙幻象
  谭鑫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江边的小城里,我家便在河边。
  那是条不大却不浅的河,几十米宽,像一块带有褶皱的镜子,四季倒映着对岸。河边有个专门捞沙的小厂,工人们白天“哒哒哒”赶着船驶下河,用机器把江里的泥沙抽出,沙子用货车拉去售卖。剩下一些如鹅卵石之类的石块就垒在岸边, 日积月累数量壮观,宛如河流孵出的蛋。
  千禧年前后,我正上小学,每天晚饭之后、睡觉之前的那段空闲,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乡村傍晚, 大人们劳作过罢无力管束,而如我一般的同龄人并不急于睡眠, 免不了没日没夜地忘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