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高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140字。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代文人入蜀,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方力量此消彼长,导致了入蜀现象盛衰交替。不同时代文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入蜀的主要驱动力也有所区别。概括而言,“文人入蜀”之所以会大规模出现,“自古文人多入蜀”说之所以为世所公认,主要是一种以时局推动和物产吸引为外在驱动、以前贤感召和山水熏染为内在驱动的动力机制在起作用。
外部动力最主要的是政治局势推动。正如前文所言,历代文人的入蜀行为多半与政治局势有关。一方面,蜀地因其远离中央、环境闭锁的特征,向来是世人认知中有名的“蛮荒之地”,是宋前文人官员贬谪的主要去向之一。另一方面,则源于蜀地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在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蜀地不仅物产丰沛,还被赋予镇抚西南的政治、军事作用,政府不仅需要借助蜀地官员稳定西南少数民族状况,还需要防备蜀地因相对远离中央而可能出现的割据,因而更倾向于派遣忠诚而富有才干的士人入蜀为官。以此为前提,国家遣官入蜀日益增多,许多文人都是以此为契机而踏入蜀道。
文人“被迫入蜀”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周期性的战乱。蜀地在中国的历代版图上,历来扮演了“避风港”的角色。每当中原失序,文人为了生存,便会远走边地,以避战乱。蜀地因其固有的优越条件与战略意义,甚至能吸引中央朝廷在此落脚(如安史之乱玄宗幸蜀),文人自然趋之若鹜。
宋代及以前,蜀地之于入蜀文人,原本是一个特殊的“暴风眼”,入蜀文人大多历经坎坷,在蜀地相对安定的生活与文化环境中完成了优劣逆转,蜀地成了一些文人舔舐心灵创伤、总结反思的“文化熔炉”,由此促成了文人入蜀笔力精进、文风大变的现象,此亦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入蜀文人或出于乡愁,或出于个人理想,在诸事安定之后多半离开蜀地,分赴四方,这又促成了蜀地文学的外流。在这些著名文人的影响下,更多文人被吸引着主动投身蜀地,追求前贤胜迹,追求自身突破。文人入蜀从被动的远放行为,逐步转换为具有一定自主色彩的追慕踏访,从而形成了“入蜀”吟咏背后独特的文化循环机制。
物质条件的吸引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文人入蜀”现象之所以令人瞩目,蜀地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文人投身的场所,要归功于其自汉代以来延续至清末的重要战略意义与优越物质条件,这是文人在蜀地得以长期留驻的物质基础。
蜀地凭借丰沛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早在先秦便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源源不断地为中原地区提供资源、人才与安全方面的支持。而且地理位置特殊,不容易被外界的时局动荡影响,多年以来为入蜀文人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内在驱动力中最重要的是前贤感召。前代的蜀籍、入蜀文人为这片土地留下的文学遗产经过数百年的发酵,逐渐焕发出自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直接作用于文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自发地为追慕蜀地人文而进行相关创作。在杜甫传世的1100余首诗歌中,于蜀中创作的超过800首,在文人对杜甫的普遍推崇之下,文人在蜀中自发追寻杜甫的遗迹、作品甚至人格风范,并在杜甫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入蜀”吟咏之所以能从一类现象发展为一种观念,历代文人对于杜甫蜀中创作的不断学习、解读与再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历代文人出入蜀地的过程中,文人得以在同一空间内与同代杰出文人以及前代贤哲产生文学、精神上的交流。当他们亲历同样的山水风物,面对相似的命运,忧虑同样危难的天下局势,便不免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入蜀文人吟咏先辈时,不仅他们的创作受到了前贤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同样反哺了前贤,丰富了前贤作品的内涵,扩大了前贤的文学影响力。
山水感召是又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除了政治环境、安全状况和人员流动等受外部条件干扰的因素外,蜀地自身的自然条件也是文人入蜀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一因素的影响力,随着蜀地与外界互动的便捷化与涉蜀诗的外流而逐步攀升。
入蜀文人对于蜀中山水、风物、民俗的亲临描摹,是本地文人与依据想象展开创作的文人所不可比拟的。入蜀文人对蜀地的认知明显不同于生于兹长于兹、几近熟视无睹的本地蜀人。入蜀之后,只存在于案头纸上的奇山异水在这些文人眼前活跃起来,与原有的审美经验碰撞,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附着在山水景物上的诗心诗魂渐被唤醒,时空融通,意象熔铸,优秀的作品往往因此而生。
除自然景观之外,文人历代累积中的游览与创作,参与建构了蜀地丰富的名胜古迹,一些自然景观在此过程中逐渐意象化,凝结为某种人文景观。入蜀文人对于这些人文景观的书写,同样具备世代累积的特征及创作和接受上的循环结构。也就是说,蜀中风物通过文人的集中吟咏而形成意象,而这些蜀中风物意象,又通过一代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传布全国。这些作品对于宣传蜀中文化、改变外人对蜀地的认知,乃至促成可能的下一波入蜀都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以上多重动力,“文人多入蜀”吟咏的核心,在一“人”字。蜀地不同于一般自然人文景观,仅通过远观、想象并不能产生独特的创作催生效果,蜀地对于入蜀文人而言,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涵育机制,在于为创作者构建了一个“精神磁场”,唯有亲临实境,才能产生真正的“入蜀文学”。
(摘自葛永海《“文人多入蜀”:一种文学地理观念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文人多入蜀”,“自古”强调文人入蜀现象的历史跨度广,“多入蜀”指出历代文人向特定地域流动的现象。
B.蜀地曾因其相对孤立的地理条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历代朝廷也多将文人官员贬谪于此。
C.蜀地对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意义,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蜀地的人员流动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原的局势。
D.作者认为,由于认知的差异,同是对蜀地山水、风物、民俗的描摹,入蜀文人会更优于本地的文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被迫”二字可见,这种“入蜀”现象并非某个文人简单个人意愿所致,而是一代代文人群体被时代潮流与文化观念裹挟的结果。
B.蜀地具有丰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入蜀文人因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得以留在蜀地。
C.“入蜀”吟咏从现象发展为观念,与历代文人对杜甫蜀中创作的不断学习与解读密不可分,说明“蜀地杜诗”赋予蜀地特殊的文化意义。
D.历代入蜀文人的集中吟咏让某些蜀地自然风光拥有人文色彩,对宣传蜀中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体现的“入蜀”原因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韩翃《送长史李少府入蜀》:“行行独出故关迟,南望千山无尽期。见舞巴童应暂笑,闻歌蜀道又堪悲。”
B.张籍《弟萧远雪夜同宿》:“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
C.王之望《帅漕复次韵再和》:“波澜已得江流助,组丽仍依锦缎红。入蜀词人多妙句,向来严杜一编同。”
D.宝廷《送方子箴浚颐之蜀》:“诗人入蜀山灵喜,山川感触诗愈奇。愿君努力多题诗,休谓今人不如古。”
4.请提取本文的两个关键词,并阐释这样提取的原因。(4分)
5.复旦大学潘忠党教授谈及学术论文写作时曾说:“学术品位要扎实为上,灵巧次之;缜密为上,宏大次之;清晰准确为上,文采修辞次之。”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应当体现“扎实”“缜密”“清晰准确”等特征,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野菊花
了一容
草原上的野菊花到处都是,这里一簇,那里几朵,白的、黄的,看上去清新可人又耀眼夺目,①释放出要么热烈迷人,要么淡雅端庄的草原风味。
伊斯哈格骑着黑豹跟四五个牧马的伙伴越过了哗啦啦欢叫着的喀纳斯河,进入对岸的深草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安全的簸箕形状的土崖,在下面开始埋灶做饭,准备野炊了。他们从早晨出来,已经过了晌午了,还没有吃任何东西,肚子早已经饿得跟癞蛤蟆钻进去了一样,呱呱呱地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