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960字。
山东省枣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②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③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④“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⑤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⑥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中国百年来的文学史,一直是在不断总结之前文学发展经验,不断反思与调整发展道路中前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当代文学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文坛面貌焕然一新。
②从“延安讲话”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一个根本方向加以提倡,而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文艺人民性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与科学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文学创作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当成自己的文化使命。
B.梁鸿的《出梁庄记》聚焦城市农民工生存状态的问题,体现着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解决的过程。
C.城市化进程中普通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大学教育由精英向平民的转变等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创作选材。
D.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年前提出的“修辞立其诚”,仍可作为现代写文章的原则,就是在创作中肯定事实、敢于说真话、实话。
B.人在观察现象、认识外物时,应力避主观“对外物有所损益”,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广大文学工作者取得了不俗的创作实绩,是因为他们主动地调研、建立创作基地、基层挂职等。
D.《人世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文学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是近年来的一部优秀作品。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质胜文者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B.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C.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D.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
4.两则材料均提及文学创作应“真实”,却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求是》杂志刊发的文章《让文艺点亮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指出:“文章归于人心,立言达乎民情”。文学创作者应如何贯彻落实上述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浪滚滚(节选)
张 楚
作为一个正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岁的少年,不知为何,我到了老家就变得狂野起来。我自小在这里长大,后来随军跟父亲到山西,父亲转业后我们落户县城。可我不喜欢县城,我喜欢这个叫“周夏庄”的地方。
周夏庄不大,可也不小,没有山,水却不少。村东种麦子和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