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鲁名校教研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2510字。
山东省齐鲁名校教研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睡眠过度在现代社会恐怕是“甜蜜的烦恼”,更多的人则是长期与失眠作战。祖先们生活的世界没有电灯,黑夜降临即早早上床睡觉。睡不香甜、彻夜难眠的情况只是偶然。相比之下,现代人的彻夜不眠已司空见惯。白天精力不济只是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之一,长期的睡眠不足给身体带来的损害还远不止于此。假如长期彻夜不休,患癌的概率也会相应升高。如果在夜间接受光照,体内褪黑素含量便会降低;这种激素对肿瘤发生和生长有抑制功能,缺了这种激素,就更容易被肿瘤钻空子。
虽然对缺觉给身体带来的损害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然而“夜猫子们”也不用马上急着去找床——研 究显示,个体的睡眠模式和遗传差异息息相关。2014年,英国萨里大学的医生们发现,PER3基因和人类入睡时间有关。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平均入睡时间可以相差一小时之多。如若你是天生“夜猫子”基因型,则对睡眠缺乏有一定的抗性,即使在熬夜后,认知能力仍然如常。
不同个体的入睡时间有早有晚,睡眠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经常听说某人晚上只睡4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有可能是DEC2 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一变异会影响人的生物钟,不但使睡眠时间减少,而且对缺觉造成的影响能产生更强的抵抗能力。反之,携带另一些基因变异的人则可能需要更久的睡眠时间。因此,睡眠长度是否足够,质量是好是坏,最好的评判方式其实是自己的主观感觉——只要醒时觉得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就是睡眠良好的标志。讲了这么多,我们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动物为什么要睡觉?换句话说,睡眠到底有什么用?传统 的理论是恢复说。意思就是睡眠可以帮助修复身体,入睡以后促进新陈代谢的基因会变得活跃,所以人醒来后才会变得精神抖擞。另一种说法则是记忆巩固说。长期记忆的形成和睡眠息息相关。在睡梦之中,脑波形态多为舒缓的α波,有利于生成相应蛋白质,改变内部细胞的构造,以帮助长期记忆的形成。不仅如此,这种脑波形态还有助于提升创造力。门捷列夫谱写元素周期表,凯库勒发现苯环分子式,相传都是在睡 梦中获得的灵感。还有一派新观点颇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即所谓的突触稳态说。要让脑中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发生联系,突触连接必不可少。神经元间的突触彼此连通,传递各式各样的电磁和化学信号,大脑才能 迸出思维的火花,进行信息的传递,形成新的记忆。正如零件不可损耗过度,突触也不能过分地生长。因此,一到入睡,神经元便进入恢复模式,将过长过多的突触修剪,令它们回归常态。醒来之后,突触才有再度生长的能量和空间,以适应新一天的不同需求。在小鼠身上,此说似乎得到了印证——睡眠时脑中的突触 比清醒时小了18%。对于睡眠究竟起什么作用,至今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认为,睡眠是地磁场对人体进行的无线充电。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确定:要想活得好,必须睡得好。
怎么才能睡得好呢?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睡眠质量的关键在于深度睡眠。深度睡眠好,整体睡眠效果 就好。而要提高深度睡眠的质量,一个重要秘诀是——调节体温规律。体温能够影响到脑电波。体温升高,脑电波频率也会增高,人就会处于清醒状态;反之,则会昏昏欲睡。可见,白天和夜里的体温差越大,深度睡眠效果就越好,人就越能睡时沉沉,醒来生猛。该怎样调节体温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多晒太阳。阳光下体温升高,这有利于我们在白天保持清醒。而到了夜里则要避免光照,让身体更好地融入黑暗,方能分泌充足的褪黑素来缩短入睡时间,使深度睡眠的时间变长。
还有个办法,那就是多做运动。白天多运动可以让体温升高,有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拉开昼夜温差,能有效改善睡眠。此外,运动使压力和紧张感得到了舒缓,也有助于解决睡眠障碍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睡前运动2~3小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高温、亢奋的躯体反倒容易辗转难眠。科学地躺赢,当然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自己的睡眠质量。不过,手环测的只是翻身频率,并非脑电波的运转情况,难以反映睡眠质量的真实状态。医院的睡眠监测可以全天候监控脑电波,得到更精准的睡眠报告,但成本过于高昂。
说到底,实现良好的睡眠似乎也不是太复杂的事情。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实现东坡居士“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样的高质量睡眠,躺着就赢过他人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摘编自尹烨《生命密码 •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褪黑素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因此应让褪黑素含量保持在适宜程度,避免肿瘤钻空子。
B.科学家发现,PER3基因包括不同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人们入睡时间有些可相差几小时。
C.携带不同变异基因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长可能不同,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判断睡眠质量。
D.体温、脑电波频率与人的清醒状态之间呈现正相关,调节体温是让人快速入睡的最佳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生“夜猫子”基因型对睡眠缺乏有一定的抗性,即使短暂睡眠也能保持清醒状态。
B. 有关门捷列夫与凯库勒的科学发现的传说并非无稽之谈,可以用脑波形态理论加以解释。
C.手环与医院监测手段都有不足,助人科学躺赢的科技产品如能有所突破,将有广阔市场。
D.科学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理论上简单,但能坚持的人很少,因此失眠才不易被洽愈。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在说明现代人睡眠问题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现代人与祖先的睡眠情况进行对比,旨在突出现代人应向古人学习。
B.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如“甜蜜的烦恼” “夜猫子们’也不用马上急着去找床”,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C.文中在介绍睡眠作用的各种说法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把脑波形态比作舒缓的α波,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D.本文在论述睡眠问题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别论述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实现良好睡眠并不复杂。
4.有些人认为夜晚少睡, 白天可以通过补觉进行调整。请根据材料比较夜晚睡觉和白天补觉在睡眠质量上的区别。(4分)
答
5.下面是《百年孤独》中关于失眠症的片段,请结合本文内容,用科学的观点对人物的语言或行为进行正误判断并给出理由。(6分)
①“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说, “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
②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 更严重的境地:遗忘。……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③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 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象
杨志军
夜色分裂着,深浅不一的朦胧里,活跃着黑下去的绿色和亮起来的绿色。大姨走去的方向正好跟象群相反,它一个人孤独地走啊走,中间两次回复了象群对它的低频呼唤,它说我没有死,也没有伤,完好无损,别忘了我们的宗旨:见人就跑。
五天以后,它用跺脚的方式主动联系了象群:在哪儿呢?我去找你们。它回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南腊河的岁月结束了。大家都问:为什么?大姨说: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