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4份)
- 资源简介: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生版).doc
梅岭三章(导学案 教师版).doc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docx
梅岭三章(说课稿).doc
2《梅岭三章》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语言运用: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思维能力:借助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
……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语言运用: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思维能力:借助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中央苏区主持工作,后来中央苏区失陷,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
2《梅岭三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诗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诵读体会旧体诗规整的韵,发掘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弘扬革命文化。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与积累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梅岭三章》以旧诗的形式书写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之事的作品,却比较陌生。本篇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之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诗歌语言、创作手法与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情感与深层主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之美,情感之深,人性之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破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与疏离感,可以通过创设诗歌情境、巧用助读资料、设置关键话题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绪与情感一步步引入更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