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导学案1(3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2/17 22:42:1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生版).doc
  短诗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doc
  短诗五首(说课稿).docx

  3.《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们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语言运用: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审美创造: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
  ……
  3《短诗五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