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22(4份)
- 资源简介:
变色龙
变色龙(导学案 学生版).doc
变色龙(导学案 教师版).docx
变色龙(教学设计).docx
变色龙(说课稿).docx
6. 变色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从阅读中体会契诃夫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培养正确观念。
语言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文大意。
审美创造: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出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缩影。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 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开端(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
发展和高潮(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
6《变色龙》导学案
(教师版)
一、目标导学
文化自信:从阅读中体会契诃夫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培养正确观念。
语言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文大意。
审美创造: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二、知识链接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三、自主预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乞丐( qǐ) 咳嗽(sòu) 坯子(pī) 魁梧(wú)
恐吓( hè ) 招惹(rě) 宪兵(xiàn ) 邮戳(chuō )
中看(zhōng) 模样(mú) 诃护(hē) 蔑视(miè)
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颜色: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洋溢:充分流露。
……
6《变色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课文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批判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也揭示了小市民的麻木、冷漠和愚昧。
二、说学情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但由于生活经历与阅历的简单性,学生对于小说所折射出的世态人情与时代风貌难以体悟与理解,所以全面理解与探究小说主题(主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指引与方法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品析文中幽默、形象的讽刺语言,感受契可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魅力。
3.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正直诚信、表里如一的品德,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通过把握中心事件——“狗咬人”分析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把握小说来龙去脉。
2.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举止,尤其语言对话去梳理人物的态度及其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