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2月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006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2月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并不是所有群居性动物都具有同样程度的社会性。有些种类,其成员彼此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就像一个组织内结合松散的一些细胞。群居性昆虫就是这样。它们一生中都在集群中行动和生存;一个蜂窠就是一个球形的动物。有的种类,群居性不这么严格,其成员一起建立家庭,集合资金,结成团体成群出游,分享食物,但任何个体离群独居都能存活下来。还有一些种类,之所以也算群居性动物,只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趣味相合,时时到一起聚会,利用社交聚会来进行进食和繁殖等特别活动。还有些动物只是在走过时彼此点点头,连直呼其名的关系也没有。
要确定我们属于哪一类可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我们一生中总有那么几次会设法结成各种各样想得出来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在城市中,我们像蚂蚁和蜜蜂一样互相依赖,然而,愿意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大家分开,可以到树林里自己生活,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的。
谁也不愿认为,迅速膨胀、黑鸦鸦盖遍地球表面的人群,跟一个蚂蚁窝或一个蜂窠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相似之处。我们看起来也不像是强制性地联系在一起,在干着一种类似昆虫筑巢那样单一的、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假如真能把我们的大脑聚合到一起,像蚁群那样产生一个共同的思想,那种思想将是不可想象的,真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
群居性动物倾向于专心致志地干一件特别的事,通常是对它们的个头来说很庞大的工程,它们遵从遗传指令,迫于遗传的力量,孜孜不倦地工作,用它来作群体的住房和保护所,保证自己的永久性。
当然,在我们一起做的一些事情中,有表面上类似蚂蚁的地方,比如,在整个大地上营造玻璃和塑料的城市,在海底耕耘,组建军队,或把我们自身的标本送上月球,或向邻近的星系送去一份备忘录。我们共同做着这些事情,而不太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不过,只要愿意,我们随时可以停下一件事转而干另一件。我们不像黄蜂那样,被基因制约着永远埋头于一项活动。
实际上,从长远看来,我们大概还是不要在生物学意义上成为社会性的好。这并不是说,成不成社会性的,这事我们说了算,甚或可以举行表决;也不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办法,怎样行动就免成社会性的。这不过是说,如果有谁告诉我们,从智力方面说,我们自己是被用绳子拴成一串儿的,在遗传因素的驱动下,懒洋洋地在干着某种毫无特色的集体性工作,建造着一种庞大的东西,大得让我们永远见不到它的轮廓。那么,我们不会把这当成好消息的。我们这一个会说话、会辩论的独特物种,如果竞也有这样的负担,那岂不特别残酷、特别危险吗?这样的一种生活,还是留给昆虫和鸟类,留给较低等的哺乳动物和鱼类吧。
然而,我们人类的语言没想到恰恰就是这么回事。
有一件事越来越令人不安:似乎语言的天赋是人类的唯一特征,是它在遗传上把我们大家标记为人,把我们跟其他的生命形式区别开来。语言,像鸟作窝、蜂筑巢一样,乃是人类普遍的、生物学上特有的行为。我们进行这种活动的方式是集体的、强制性的、自动的。没有它,我们就不成其为人;我们若与之分离,我们的头脑就会死灭,就会像离开蜂窠迷路的蜜蜂一样。
我们生来就知道如何运用语言。辨认句法的能力,把字词组织、配置成可解的语句的能力,是人的大脑生来固有的。我们辨别句型,创造语法,都是程序规定了的。语言中有些不变的和可变的结构是我们所共有的。小鸡生来就能识别头顶的飞影信息,从众鸟中辨认出鹰隼,同样,我们生来就能从一串词里辨认出语法的意义。乔姆斯基(Chomsky)像生物学家观察活组织一样观察了语言,在他看来,语言“肯定是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语言的这些普遍属性是遗传决定的;这些属性并不是我们学到的,也不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创造的。
我们终生从事这一活动,我们集体地赋之以生命,但我们对之不能施加半点控制。个人不能控制语言,委员会、研究院或政府也不能控制它。语言一旦有了生命,就会像一个活泼会动的生物一样活动。由于我们大家全都从事于其中的、永不停息的活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无时不在变化。新词被造出而加进来,旧词改变或抛弃了原有的意思。连词成句、联句成章的新方法兴而又灭,但是,内在的结构只是生长着,丰富着,扩大着。单个的语言也衰老,并且似乎死灭,但却在周围的大地上留下了子裔。独立的几种语言可以并列生长,几个世纪互不接触,保持各自的独立完整,其活生生的组织互不相容;而有些时候,两种语言又可能凑到一起,融合,复制,生出几胎新语言。
如果说,语言处在我们社会存在的核心,把我们聚拢在一起,用意义的大厦覆蔽着我们。那么,也可以同样有把握地说,美术和音乐乃是那同一个遗传决定的普遍机制的作用。大家一起做做这些也算不得坏事。如果因此我们就成了群居性生物,就跟蚂蚁一样,那么,至少我是不会介意的。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群居性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其中群居性昆虫是严格的,它们就像一个组织内结合松散的细胞。
B.群居性动物之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不停地修建他们群体的住房和保护所,是因为这是
一个很庞大的工程。
C.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生来固有的,是我们在生物学上特有的能力,离开了语言,我们的头脑就失去了意义。
D.语言一旦有了生命,就会像一个活泼会动的生物一样,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会生长,丰富,扩大,也会衰老和繁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2世纪的欧洲到处建造大教堂,人们被强制无休止地工作,在生物学意义上,这种活动是社会性的。
B.作者认为像昆虫、鸟类,以及低等哺乳动物和鱼类,会在遗传因素的驱动下干毫无特色的集体性工作。
C.生物学家乔姆斯基和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语言的普遍属性是遗传决定的,是大脑生来固有的。
D.作者认为美术和音乐类的活动对人类是有益的,哪怕是因此人类被划分到群居性动物的类别中,也可以接受。
3.下列选项中,不能印证“要确定我们属于哪一类可不是简单的事”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聚族而居,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翻脸打起架来,好像我们是不同的物种。
B.我们互相依靠,互相照顾,但也有许多书籍,告诉我们如何远离尘嚣、复归田园。
C.作为一个集体,我们渴望积累起整个宇宙间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播到我们中间。
D.每个人都有名字作为个人的标记,但在一个拥挤的城市的中心,我们本质上都没有名字。
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人类与群居性动物在社会性方面的主要区别。(4分)
5.本文是一篇科普散文,请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加以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细节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中关于群居性动物和人类相关内容的表述。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理判断能力。需要考生根据文本信息判断选项说法的正误,涉及对作者观点以及文中所举事例等内容的理解。
(3)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论据支撑论点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判断选项内容是否能证明给定的观点。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需要考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要点要完整,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5)本题考查对文本体裁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分析科普散文的特征,涉及对文本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盐焗鸡的故事
林惠聪
一个盲人乞丐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过惠州的水东街。在梁记酒楼前,他停下了脚步,仰起头,使劲用鼻子去嗅——真香啊!
酒楼的梁老板识得此人,眼前这个乞丐就是当年作恶多端的匪帮头子,人称黄麻子。十年前,自己曾遭他黑手,钱财被洗劫一空。后因匪帮内讧,黄麻子被挖去双眼,现在做了乞丐。
梁老板却将黄麻子请进店里,端上一只盐焗鸡:“请您慢用。”黄麻子像饿狼扑食,顷刻间盐炯鸡被一扫而光。黄麻子抹着油亮的嘴唇疑惑地问:“非亲非故,为什么请我?”
黄麻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他扫向手下的一记耳光,令梁老板绝处逢